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封面评论 | App隐私协议动辄上万字,人为制造的阅读障碍必须拆除
发布日期: 2022-03-25 21:39:05 来源: 封面新闻

日前,有报道称,在手机应用市场里下载的5款下载量过亿次的App,平均每款App需要用户“阅读并同意”的内容约2.7万字,比一篇本科论文长。2.7万字,按照一般人阅读速度平均为300-500字/分钟来计算,速度快的话读完也要将近一小时。光明日报与武汉大学联合调研组对1036人进行调查访谈的结果显示,77.8%的用户在安装App时“很少或从未”阅读过隐私协议,69.69%的用户会忽略App隐私协议的更新提示。(光明日报)

近八成用户很少或从未阅读过App隐私协议,这一调研结论是合乎大众直觉印象的。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看到冗长的“隐私协议”,基本都是拉到最后随手就是点击“同意”。天知道洋洋洒洒数万字之长的“协议”里,到底说了些什么,到底隐藏了些什么陷阱条款。以往,很多App都是以授权协议“夹带私货”的方式,把过度索取权限伪装成“你情我愿”的样子。

用户之所以阅读“隐私协议”粗枝大叶,一方面确实是因为精力不够、时间有限。几万字的协议若是逐字逐句看完,大概率力有不逮、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看了也白看”,此类协议都属于是格式条款,若不同意则无法安装、使用相关App。既然如此,索性就懒得白费心思仔细研读了。从某种意义上说,App的所谓告知与“同意”,已然沦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被架空、被虚置,少有实际意义。

事实上,在强势的平台机构,和个体的用户之间,本身就是不对等的。大平台拥有更强大的专业法务资源,其所制定的“隐私协议”,自然是“合理利用规则”,以求最大程度上最自己有利。然而,这是否意味着用户就只能照单全收呢?按照相关法律,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条款无效;此外,还明确“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就此而言,就算大平台挖空心思“字斟句酌”,若是在协议中恶意挖坑设陷,一旦发生纠纷,或许也未必真能占得便宜。

连篇累牍、不知所云的App隐私协议,颇有人为制造阅读障碍之嫌疑。很显然,这一状况并不合理。优化协议文本,突出重点条款,减少含糊表述,充分提示风险,如此“瘦身”之后的协议,才是更可接受、更具效率的。

关键词: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