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6日讯作为《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参会代表,北京林业大学副院长、教授张明祥在参观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后,接受了记者采访。
北京林业大学副院长、教授张明祥。王熠卓 摄
对于中国履约30年以来的成就,他的第一直观感受,是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有了大幅提高,“以前跟别人说我是研究湿地的,没人知道湿地是什么。现在大家对湿地耳熟能详了,至少知道它是重要的淡水存储地。这说明我国的湿地保护已经在全社会凝聚起共识,这点非常重要,因为保护湿地确实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
他还建议,每个人都能为保护湿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不乱扔垃圾,不惊扰栖息地的鸟类,去野外观鸟时尽量不穿红色、黄色或蓝色的鲜艳衣服,“鲜艳的颜色对鸟儿来说是一种警戒色。这些小事,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点点滴滴。”
除了公众认知及保护意识的提高,张明祥认为,从中国拥有13个国际湿地城市、64处国际重要湿地,就能直观反映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的贡献,而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的落成,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湿地保护故事的一个侧写。
张明祥特别提出了两个值得讲述的中国故事,他说,“第一个值得讲的中国故事,是中国《湿地保护法》的出炉,从逻辑性、全面性、系统性来说,不仅填补了中国生态系统立法的空白,确立了湿地保护修复的总体原则,在全球层面来看,也是最完善的立法。而且我们的处罚也是最严厉,这对于从根本上预防湿地破坏能起到很大作用。”
另一个值得讲的中国故事,是对于湿地合理利用的创新做法。他介绍,中国首先提出来针对面积较大的湿地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对于面积较小的湿地建设湿地公园,并且重视城市小微湿地的保护,这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中国对于湿地的保护非常智慧,并不是只看那些野外的、天然的、大面积的湿地,而是梳理资源、分析状况、针对性提出保护方案。并且我们很注重处理人与湿地的关系,通过建设各类湿地公园,让老百姓能真实感受到生态保护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他认为,本次大会的举办地武汉,就是很好的实例,“武汉是一个因湿地而生的城市,当我们保护湿地时,并没有把人和城市的发展同湿地保护对立起来,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城市的整体发展,武汉在这些方面都提供了很好的示范,能够起到引领作用。”
(长江日报记者黄亚婷 实习生李琳 韦庆林)
【编辑:赵可】

-
1手机有划痕怎么去掉?手机屏幕哪种不会刮花?
-
2笔记本电脑开机后黑屏怎么解决?电脑开机黑屏常见原因
-
3为什么手机前置和后置拍照不一样?怎么样自拍会比较好看?
-
4iPhone14会被掰弯吗?苹果iPhone14会进水吗?
-
5gsm网络是什么?ctnet是什么网络接入点?
-
6iPhone14能不能反向充电?苹果iPhone14能换电池吗?
-
7AirPods Pro2可以用20w快充吗?AirPods Pro2价格多少?
-
8AirPodsPro2修复性低怎么回事?airpodspro2序列号在哪?
-
9vsd格式文件怎么打开?vsd文件能用word打开吗?
-
10任务管理器被禁用了怎么办?电脑怎么调出任务管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