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每日快报!鲁莎莎、钱云:关注北京绿隔多元居住,促进新时代社会融合
发布日期: 2022-12-23 17:40:25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鲁莎莎 钱云

改革开放以来,首都北京的城市建设已经历了近40年的高速发展,在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多版城市总体规划在中心城区外围划定“绿隔”的范围,以防止城市建设的无序蔓延造成交通拥堵、热岛效应和生态质量恶化等诸多问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划定以“生态混合区”为主的“二道绿隔”地区总面积约1000km2,涉及总人口约300-400万人。根据规划要求,该地域应严格限制并逐步减少建设用地、疏解原有村庄,是实现未来北京城市“减量发展”最关键的地域。

北京二道绿隔周边范围及各类居民点分布

然而现实中,长期以来这一地域由于缺少有效的城市规划管理,事实上已分散建设了一定数量的保障性住房、回迁房及少量商品房社区;同时零散分布的大量尚未拆迁改造的村庄中自建房数量高度膨胀,尽管居住环境较为拥挤恶劣,但由于居住成本低廉,成为新时代外来务工人员——即主要从事“快修保食洁(快递外卖、汽车和电器维修、保安、食品餐饮业、保洁)”等行业的“新北京人”租住的首选。

朝阳区东北部二道绿隔周边地区各类居民点的零散交错分布

长期以来在“二道绿隔”中,大量的外来租户虽与本土居民总体上混合居住,但由于经济地位、职业性质、社会生活方式及文化认同等差异,难以形成良好的社会融合,逐渐出现特征类似的群体相互集聚、不相似的团体彼此分开现象,导致该地居住空间分异较为显著。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受地缘与血缘关系吸引、户籍制度限制、社会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等综合影响,“二道绿隔”地区不同居民群体(包括原籍村民、中心城区迁出人口、短期和长期居住的租户等)之间在设施使用需求、环境行为选择、社会心理认知、日常社交方式等方面易出现差异、分歧、矛盾,部分居民点甚至由于外来租住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长期沟通不畅造成隔阂加剧,存在爆发群体冲突的隐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首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阻碍了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进程。

二道绿隔地区各类典型社区——农村自建房(上)、回迁周转房(中)、公租房(下)

为充分认知“二道绿隔”地区由居住空间分异的程度及原因,笔者研究团队于2019至2022年间对其中760个各类居民点(村、社区)展开拉网式调查,采取抽样问卷调查获取各居民点人口户籍、职业、年龄、教育水平、社会交往、心理认同等信息,对超过100位住户、房东、乡镇干部、村干部等进行当面访谈,并基于崔各庄乡等5个重点乡镇20个案例村(社区)开展居住空间分异和社会融合的入户调查。

调查首先将二道绿隔地区现有居民点分为五种主要类型:农村自建房、商品房、保障性住房及回迁房小区、单位老公房小区、高档别墅区。其中,农村自建房中外来人口、低收入者比例最高,几乎全部从事偏临时性质的中低收入服务行业,约15%至20%处于暂时失业状态;

而回迁房、单位公房、商品房和高档别墅区中外来人口比例依次降低、收入依次显著提升。其中,原村民通常可在本村集体经营的一些园区企业中获得就业基本保障,亦可从自家房屋租赁中获得收益,而其他户籍人口主要在中心城区从事具有稳定收入的技术和管理类岗位,也包括少量离退休人员等。

二道绿隔中典型文化艺术产业园区

调查结果发现,当前北京“二道绿隔”中各类居住空间总体社会融合度远低于中心城区普通社区。其中,商品房和高档别墅区内外来人口数量极少,社区空间私密性强、社区组织不活跃,与外界的“融合”存在天然的壁垒。单位公房和保障房/回迁小区中,本地和外来人口数量相对均衡,近年来社区基层组织服务的延续和水平提升使外来人口受益较大,实现了相对较好的社会融合。

而农村自建房社区中,大量人口通常因为远离家人、故交,职业、收入普遍不稳定,对生活质量较为“将就”,随时考虑搬离,缺乏融入意愿,因而社会融合程度最低,但社区基本公共环境、治安水平的提升仍对社会融合影响显著。

二道绿隔地区典型街景

此外,研究团队还从经济收入、社会交往、公共事务参与、心理认同四个维度来详细描述二道绿隔典型社区居民的社会融合状况。其中,经济维度融合最低,心理认同、公共事务参与、社会交往则依次提升。

这主要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服务经济兴起,客观上增加了基层服务行业(快递、保洁等)从业者走入城市各个角落、与各类人士接触的机会,更多的社会交往与活动参与增强了他们对自身和他人的认同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居住分异和收入差距带来的隔阂。

与此同时,近期部分社区公共环境治理、小微空间更新实践也促进了相对广泛的公众参与,尤其有助于提升各类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合程度。

展望未来,在相当长的阶段,二道绿隔内各类居民点仍将成为大量“新北京人”的重要栖身地,必须更充分、精准认知其居住分异特征,启动更为有效的社会融合促进措施。考虑到二道绿隔地区的特殊性,以下四个方面举措可做重点考虑:一是持续强化基本生活环境保障,二是加强社区组织建设,三是鼓励开展公共空间参与式更新,四是择机营造多功能混合式社区。

二道绿隔部分社区已积极开展公共空间环境提升实践

对于居住密度最高、外来务工人口占据绝对多数的农村自建房社区,应注重持续消除消防、治安等安全隐患,可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等新技术以低成本面向更多住户实现“智慧化管理”,营造开放易达的社区空间,充分发挥小区公共环境服务功能和视觉审美功能、激发场所活力,使“新北京人”住得“放心、安心、舒心”,增强对城市和社区的长期认同感。

在更多的各类社区,应积极发挥社区组织的力量,进一步强化其在社区公共事务中的决策参与度。各类社区组织均应开展面向对象更为广泛的社区文化及日常交流活动,尤其重视对外来租户的服务、鼓励他们自觉参与社区建设,通过建立文化驿站、物业代办点、暖心小屋并吸纳外来租户作为志愿者提供服务,增强他们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沟通和主人翁责任感,加快其与城市社会的融合。

在居民社会结构更为丰富的回迁房、老单位公房等社区,宜充分吸取既有经验,积极筹划公共环境更新等项目,注重与街区整体风貌的协调和统一,在设计和设施中尽可能保留本土文化之魂,关注各类人口的需求度、便利度和舒适度,以“绣花功夫”和“工匠精神”盘活存量空间资源、推动社区面貌改善,推动“共同缔造”理念的全过程实施、开启“求同存异”的自觉协商过程、在实践中孕育提升基于社区的公众凝聚力。

积极把握绿隔地区未来“减量更新”的建设机会,打造就业、居住、配套等一体的多功能社区,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交通、低碳、建筑、服务和治理九大场景创新引领未来生活方式变革,打造具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创新、绿色社区。

注重充分利用政策灵活性和多样化资金筹措方式,包括减免税收、容积率置换、财政补贴、推动共有产权等,兼顾居住的保障性和市场性,并通过楼栋类型、户型等的灵活设计,竭力营造容纳多样化住户结构的混合社区。

(作者鲁莎莎系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作者钱云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副教授、硕导。本研究由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编号22SRB010)支持。)

关键词: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