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北京的“穷人”为什么不把老破小卖了,去小城市当个有钱人? 天天新动态
发布日期: 2023-01-30 12:49:11 来源: 章哥说买房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健身房的小教练们问我有房没有?回答说有个老破小。小伙子很不理解:你都这岁数了干嘛不给卖掉,然后去小城市生活呢?至少能卖几百万吧,拿200万买房买车和备用金都足够了,剩下的买理财,舒舒服服的享受人生不好吗?


【资料图】

这种思维我接触过很多次了,从20年前公房和央产房一允许上市的时候就有人提这问题。但这无解,缩小版就是为什么不卖了市区的房子去远郊生活?也能手头儿上宽裕很多啊。放大版就是为什么不卖了中国的房子去非洲生活?没准儿还能当个酋长呢。

这问题适用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因为永远有“地区差”的存在。都不说国际之间的,同为国内,香港人为什么不换到内陆,京沪深为什么不去二线城市,省会的为什么不去小县城?

或者再套用到其他领域。比如学习,清华北大的说被学神碾压,那为什么不换个三本当学霸?在大厂的996007被老板压榨,那为什么不去当三和大神?当老板的天天被各种烦恼困扰,那干嘛不干脆去马路上要饭?

这些东西都无解,只是自己的选择而已。而如果说选择有标准,那就是“人往高处走”。一旦占据了某个领域的生态位,就轻易不愿意再滑落,宁可忍着也要坚守。或是为了自己的感受,或是为了后代的起点。

……

甭说现在的房子贵了,就是过去房子不是主要资产的时候,来到和离开北京也是艰难的选择。

我们家的祖籍是江苏,我问过我爸,咱家祖宗什么时候来的北京?

我爸说按家谱记载是来了好几次呢,但都混的不好又回去了。最后一次应该是道光年间,大概率是为了科举。因为清朝北京的名额比江南多,好考,所以作为高考移民又跑北京来了,这次还没走呢。

所以甭说什么北京的高考容易什么的,没意义,你也改变不了。自从有正式科举开始,也就是唐朝,首都的高考名额就是全国最多。所以唐太宗才说出这句话: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背后的意思就是用高考的手段把全国的精英都汇聚到长安周边,便于拉拢和管理。也就有了千古诗句“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到了明朝,朱元璋因为“南北榜”的名额之争,干脆大开杀戒,杀的江南士子血流成河,用人头告诉你们什么叫做“高考公平”。所以在明朝就出现无数的高考移民,也就是“冒籍”,其他省市的到北京落户口,图的就是科举名额多。

到了清朝那是愈演愈烈,乾隆皇帝甚至专门设立了“辩音御史”,也就是用听口音的方式来甄别是不是高考移民。但也没起到多大作用,人家提前来一代人不就得了,为了下一代而做准备。

我家祖宗估计就是这种情况,知道自己考不上了,那就干脆移民北京,给下一代创造条件。但也没什么用,北京就算是名额再多也是要真才实学的,该考不上的还是考不上,只是多了点儿概率而已。

……

5/60年代,我的远房爷爷家被下放到西北某县城,全家都走了。本来80年代落实政策他们是能回来的,但我的表叔表姑们都觉得在小县城挺好,不愿意回北京了。

当时也确实是这样,以我表叔来说,他是医生,在北京的时候连处方权都没有。可去了小县城竟然当上了副院长,在县里能呼风唤雨,很受尊重。那还回北京干嘛?回来了工作不好安排,级别都得下调。所以他们全家都留在了县城。

但是前几年我表叔的儿子,也就是我表弟来北京了,想把他儿子,也就是我侄子的户口弄回北京,图的就是高考。可是5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政策早就时过境迁,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儿。最后我表弟只能感慨,当年的一念之差啊,导致后代子孙回北京的难度呈几倍的增长。

所以说,北京确实不是太宜居,我也经常觉得别扭,但这各种资源就在这儿摆着,想得到就得来。可以说你不想要,这没问题,在老家待着也挺好。但既然已经来了,就得替后代子孙着想。

……

这健身房的小教练之所以跟我提卖房去小城市的事儿,就是他预设了一个前提:我是个无儿无女的老光棍子,既然了无牵挂那就去哪儿都行。

当然他也未必是真这么想的,只是觉得他既然能来北京,那北京人也应该可以四海为家。但这就因人而异吧,看自己的理解。如果真想逃离北京,那理由可以有一万条,而想留在北京呢,理由也可以有一万条。

但今天我只跟小教练说了一条,那就是:我要为孩子的未来考虑,所以根本就没想过离开北京的事儿。否则,我当年吃过的苦,或许孩子要重来一遍,或许会更苦……

随便买房都能发财的年代过去了,只有选对房、避开坑,才能享受到资产升值红利!

关键词: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