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我为熊猫狂”:被笃信的谣言,被围攻的科普-环球快播报
发布日期: 2023-06-11 17:30:31 来源: 北京青年报

5月29日,结束隔离检疫期的丫丫

北京青年报消息,起初,我们把大熊猫“丫丫回家”掀起的风波看作是一起舆论事件,在采访过熊猫粉丝、科普博主,以及生物学者之后,我们尝试剔除那些被情绪洪流扭曲的事实、在信息茧房下形成的刻板认知,最终发现,这场纷争折射出的仍然是我们该以何种心态、何种方式与另一物种共处的复杂命题。

越刷越多的“虐待”信息


(相关资料图)

和刷到的所有热点一样,起初一切都是偶然的。今年1月份,邹倩在短视频平台看到了那个视频——一只看起来脏兮兮、瘦骨嶙峋的熊猫倚靠在石头旁,头望着天,配文写着“丫丫快点回家”。

“有点脏、有点瘦,但没想太多,大熊猫是国宝,怎么也不会对它太坏吧。”邹倩一边想,一边划过了这条视频,接下来还是她喜欢的猫猫狗狗。

到2月初,她又刷到了一条“乐乐突然倒地去世”的视频,灰暗的监控画面、悲怆的音乐,配文写着“不要让乐乐被养死的悲剧重演!呼吁丫丫回家!”。这次邹倩多花了一些时间,原来乐乐是和丫丫一起在2003年被送到孟菲斯动物园的另一只熊猫,于2月1日去世,距离租借期满回国不到两个月。

在万里之外的美国,留学生程哲是旅美熊猫的原创视频拍摄者之一。从1月份开始,他做街采的账号里就有很多人说“求求关注一下丫丫吧。”他从纽约坐飞机去了孟菲斯动物园,3月14日第一次见到丫丫,觉得它可怜,“确实很瘦,背上的毛都脱落了。”在他发起的直播里,丫丫趴在熊猫馆的石头上不怎么动弹,不远处是已经去世的乐乐的场馆,摆着一张它的黑白照片和一个小花圈。

一只不符合自己常规想象的瘦弱、毛发脱落的熊猫,已经足以让程哲相信“动物园没有照顾好它”,周围的信息和声音更加深了他的这一认知。

他在纽约时代广场做街采,有美国人举着牌子呼吁关注丫丫。他采访当地动物保护者,对方说,不希望有动物再来到孟菲斯动物园,“他们不懂得如何喂养动物。”

程哲在发布视频的配文中,同样代入了自己的情绪,“你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样的吗?”评论里,大家都说“看一次哭一次。”“要以我微弱的力量成为照亮丫丫的一盏灯。”他用自己的账号发起了一个投票活动“你觉得笋笋够吗?”98%投票的人都认为,熊猫的竹笋不够吃。

像很多被热搜、热榜带入熊猫“议题”的博主一样,程哲往常视频的点赞量是几千,与熊猫有关的都在两万以上。“说我蹭流量,也没什么不对。给大家呈现真实的熊猫状态,起码能获得到更多的关注。”

很难考证,类似的视频内容经过了多少轮传播,最后出现在邹倩这样的国内受众眼前,但效果显而易见。越来越多的黄色醒目字体和悲怆音乐告诉她,这是一件很严重的、迫不及待需要去关注的事情。“丫丫瘦骨嶙峋,跪地乞食,出现刻板行为”“希望乐乐的死为丫丫换一张机票”......推送里出现越来越多这样的消息,大概占了总量的三分之一。习惯睡前玩手机的邹倩看到这些视频会哭,“我怕丫丫也撑不到回国,就被养死了。”

她一一关注了发布类似内容的博主,并加入了十来个群聊,每个群都有三四百人,大家热切讨论着怎么能帮助这些受到“虐待”的熊猫。有人不断往群里扔视频“希望大家一起救助熊猫”,有人丢直播链接“xxx又去守护熊猫了快点关注”,有人发了中动协和国内各家动物园的电话,倡议大家不停打电话反映诉求,有人发来国外声援熊猫请愿回家的网站链接让大家投票......邹倩被这种氛围感染着,她把自己的账号改名“为旅美大熊猫丫丫发声”,这个之前没有发过任何内容的账号,也开始出现各种触目惊心的视频和图文内容,很快获得了几十条评论点赞。

邹倩还在家里打印了传单、车贴——“不要让我们的国宝受苦”“呼吁旅美大熊猫回家”。她一有空就去小区扫楼,连续发了600多份传单。在一个关注群中,有人提议:纽约时代广场已经有一些呼吁熊猫回家的视频,自己的家乡内蒙古还没有什么人关注这件事,想要在省会市中心广场投屏。邹倩早前就做过志愿者,给养老院捐物资、举办生日会、为老人剪指甲、帮助寻子家庭申请补助......她觉得自己也是怀着同样的公益心,为这次投屏制作了视频。

“这20年,食物只有老竹竿,我得了皮肤病没人为我治疗。”她在视频中以丫丫的第一人称口吻进行了描述。2月底,这段视频出现在内蒙古某商圈的屏幕上。这件事被当地媒体报道,很多当地商家找上门来,愿意帮忙免费投屏,她愈发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4月26日,丫丫启程回国。程哲从早上7点就守在孟菲斯动物园门前,一路跟去了机场,直播了飞机起飞的画面。丫丫历经16小时飞行抵达上海,邹倩一下班就盯着直播,当看到飞机落地的那一刻,她和主播一样,又哭了,“国宝受苦了,终于回家了”。

熊猫粉丝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投放的短片

被围攻的科普

“乐乐眼睛被挖,一只卖了60万”“旅美大熊猫被电击取精、直肠露出”“乐乐生前身上疑有两个血洞”......在一些关注旅美熊猫的群中,这样的信息层出不穷。

深一度记者试着找到信息的出处,联系了一位发布“乐乐背上有血洞,受到虐待”的视频博主,这条视频目前已有几千条转发。他回复说,已经忘记信息的来源了,只记得是在别的博主那里看到,就顺手发到了自己的内容里,“但是丫丫肯定受到了虐待”,他语气笃定。

野生动物科普博主“楼长”和很多有影响力的博主一样,2月份开始,就在评论区频繁收到“为什么不关注丫丫”的问询,这样的音量越来越大,让更多侧重爬行动物的他,也开始更多留意相关信息。

他去问那些声称丫丫受到虐待的人有什么证据吗?对方发来的基本都是一些监控视频和网上流传的小视频,但那只能说明丫丫年迈、皮肤状态不好。他去问了一些饲养员朋友和长期关注熊猫的爱好者们,这些人发给了他更多关于丫丫皮肤病、家族谱系的论文和过往官方报道。

经过半个月的调研,整理了14GB的素材,4月2日,他在B站发布了一期42分钟的“旅美熊猫究竟有没有被虐待”的视频,赢得了500多万的观看和48万的点赞。

在视频中,他例举了一些最常见的流言并做了解释,比如:乐乐生前身上有血洞,其实照片上的压根不是乐乐;添添被电击取精直肠露出,其实熊猫的肛门本来就长那个样子;饲养员故意把竹子放到高处,不是故意不给吃而是行为训练的需要;说乐乐眼睛被挖,其实只是阳光下拍摄角度的问题......

同时,他也发现了一些乱象——动物园不接受私人捐赠的竹子,但有人以此名义骗取捐款;有人在学校张贴海报、散发传单,写作歌曲《丫丫回家》让老师教小学生传唱;还有人组织线上“乐乐追悼会”不断制造对立情绪。

视频发布后,“楼长”感慨,做动物科普这么多年,第一次有这么高的关注度。他收到了数千条私信和评论,有人认真感谢他,“谢谢,早出来这期视频,少哭一个星期。”也有质疑攻击,“你有心吗”“晚上睡得着吗”“洗地机”......

“楼长”总结质疑者们的依据,视频画面让他们笃信旅美熊猫遭到虐待,“肉眼可见”是他们最常见的理由。“楼长”觉得,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相,“就像有皮肤病的丫丫已经年迈、毛发脱落一样,和孟菲斯动物园有没有虐待并没有因果关系。我们要允许在动物园里的熊猫也会老、也会病。”

2021年初,孟菲斯动物园在一份情况说明中表示,“丫丫”没有营养不良或其他医学问题,会出现毛发季节性稀疏。2023年2月,中方赴美大熊猫专家组抵达孟菲斯动物园后,与美方专家共同完成了对大熊猫“乐乐”的尸体解剖,初步判定心脏病变是其死亡的原因。“丫丫”除皮肤病导致的毛发脱落外,食欲良好,粪便性状正常,体重稳定。”

根据《北京动物园大熊猫繁殖记录》,丫丫的妈妈老乐乐是北京动物园第二代人工授精的大熊猫。在丫丫的家族里,其孕育的12个子女中,唯有丫丫活到了23岁,相当于人类80多岁的年龄,而剩下的子女几乎没有活过10岁半。十几个兄弟姐妹中,丫丫最长寿。

北京动物园原饲养员杨毅曾经饲养过丫丫的母亲“老乐乐”一年半,他证实了官方调查中的“皮肤病”问题:“老乐乐同样患有皮肤病,这种皮肤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上的斑块更为严重。而丫丫的螨虫眼在出国前就有,身上的皮毛从2006年开始出现异常,随年龄增长越来越稀疏。”

但这些信息的发布,引起了更大的不满,“中动协有内鬼”“和美国穿一条裤子”“不管国宝”的声音四起。在相关群组中,当一条来自官方和机构的声音出现时,往往跟随者连串的质疑,“虐待没虐待,难道我们没有眼睛吗?”

“眼见为实”在这时变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一位在美国华人说,自己曾去过孟菲斯动物园看丫丫,在视频里表示丫丫“情况不太好、孟菲斯动物园没有好好对待丫丫”,评论由此觉得她“有良心”。她也去华盛顿国家动物园探访了其他旅美熊猫的状态,在视频里说“小奇迹和美香其实看起来状态还不错,没有网上传说‘有腹水’这种状况”,立刻被指责是“洗地”“它们过的不好”。

她不解,“难道不站队就要被称之为洗地吗?”她决定不再关注这件事情,退出了所有关于熊猫的群聊,账号也停止了更新。

熊猫拟人化宣传存在已久

过度的“拟人化”和“共情”

提起去世的乐乐,邹倩还是会哭,在通话里,她一边哭一边说“大熊猫们过得太惨了”。她自称为熊猫的“姨姨”,觉得对待熊猫应该像对待小孩一样细心,“毛色柔亮,眼里有光,会粘着饲养员,有苹果吃,有盆盆奶喝才算是养得好啊。”

在深一度接触到的众多关心熊猫命运的普通人中,这是一种有代表性的心态:拟人、共情,把熊猫看作孩子,他们最常说的是“如果你是熊猫,你不饿吗、你不疼吗?”

这种情绪来自对熊猫外型和举止的解读。哪只熊猫不理另一只,会被说是“渣男”;因为向饲养员撒娇,有的熊猫被说是“心机婊”;还有关于哪只熊猫待遇更好的争论,有的熊猫被认定成了饲养员的“亲儿子”。随着“明星熊猫”的产生,一种“饭圈文化”也在慢慢生长,顶流熊猫不仅拥有自己的“站姐”,还拥有庞大的粉丝后援团。

过去几个月里,伴随着热搜榜上熊猫“人设”话题的居高不下,各地动物园大熊猫馆和繁育中心都迎来了比以往更多的客流。五一前后,北京动物园大熊猫馆外的队伍套了一圈又一圈,他们为了那只曾经尝试外逃的“西直门三太子”萌兰而来。萌兰之前换地方居住,粉丝送的玩具没有带过去,结果动物园收到了一波集中投诉。

四川大熊猫繁育基地的大熊猫和花(也叫花花)也被冠上了“顶流女明星”的名号。它因为长得矮没脖子、行动迟缓不会爬树而爆火,笋常常被别的熊猫抢走吃、爱粘着饲养员。四面八方赶来的粉丝们将和花的“家”围得水泄不通,景区保安只能拿着高声喇叭劝说:“这里这么多大熊猫,你们就看这一只吗?”

“拟人化”、“萌宠化”的情感由来已久。早在2017年2月,iPanda熊猫直播发布了一段熊猫抱饲养员大腿的视频,在微博上被播放5600万次,Facebook上也有1.2亿的浏览量。

粉丝乐于看到熊猫与人类相处时的“亲密、依赖”,数位接受深一度采访的科普博主和动物专家都提到,这实际是圈养所带来的“附加效果”。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感慨,“在圈养状态下,让饲养员与大熊猫完全不接触是不可能的,有些熊猫妈妈一生下来就在动物园里,缺乏独立带孩子的能力,因此需要幼崽过程中人类的介入。但毫无疑问,这会在未来野化工作中,影响熊猫对人类的感情。”

科研工作者燕申发微博说,熊猫花花所谓的憨态是发育不正常的表现,那不是“不争不抢”或者“呆萌”的良好品质。“它不能爬树,相当于人的腿残疾,说明这只熊猫在反应和捕食的方面缺乏天赋,会威胁生存;行动迟缓不抢食也是老实,那相当于人类的智力缺陷。”燕申的这些言论一出,他同样被打上了“侮辱、恶毒攻击”的标签。

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试图在微博上进行纠偏——我们必须清楚且清醒地认识:大熊猫是野生动物,是猛兽,是经过八百万年残酷竞争生存下来的“活化石”。大熊猫饲养管理是一项科学严谨且专业的工作,哪怕是专业人士也无法仅凭“网络看诊”就能判断一只大熊猫健康与否,公众过度拟人化和过度共情会干涉正常饲养管理工作。

在这条微博下面,紧跟着有人发问:最近网上有人说熊猫添添只剩下三颗牙了,是真的吗?

在动物园做了20年饲养员、养过近60种动物的杨毅注意到,将动物拟人化的宣传方式被很多繁育基地、动物园和媒体长久沿用,树立“萌宠熊猫”、“明星熊猫”的形象来吸引人流参观。杨毅说,“大多数游客是不懂动物的,但他们是来掏钱的。动物园感到压力,去迎合这种非科学的口味,好像不拿大熊猫当宠物养、不去宣传它的‘萌’反而是不对的。”

但客流量大意味着收益高,又会让动物园的软硬件设施变得更好,杨毅形容,动物间也有“三六九等”,所有场馆中,最先有空调的就是大熊猫馆,“谁不沾点儿大熊猫的光呢?”

杨毅曾经收到过不少“为什么不给大熊猫吃苹果”“为什么不跟它玩”的投诉。他觉得,大熊猫的形象更受人喜欢是一方面的原因,长久以来萌宠化宣传也容易让大家把情感更多投射到大熊猫身上,喜欢的是它和人亲近的部分,而不是关注这种动物在自然状态中的样子。他举例说,熊猫是独居动物,大概在一岁半到两岁,就会离开母亲独自生活,不需要饲养员陪它玩,所以网传旅美大熊猫小奇迹到了两岁多和美香分开完全是遵循自然规律,不存在“母子分离”的惨状。

孟菲斯动物园的饲养员曾在接受采访时称,“每天早上会给丫丫喂一块甘蔗。它最喜欢葡萄,不过只会给它100克左右。”这也被有人解读成不愿意给大熊猫吃好东西的“罪证”。

“谁都爱吃甜的,就像一个小孩求爸妈要糖吃,爸妈不给是为了健康,但是家里突然来客人了,看到孩子哭闹求糖的画面,就可能会认为父母对孩子不好。”杨毅解释,大熊猫的主食是竹子,苹果、葡萄这类是零食,不能把零食当做主食,这不利于排黏。

杨毅不愿意人们用“萌”这个字眼去定义大熊猫,“明明就是野兽,不用把人的情感投射到动物身上,这种舆论导向和宣传方式都是不对的。”

北京动物园从2003年到2016年,一共发生4次大熊猫伤人的事件,每一次都是因为游客侵入了熊猫的领地导致的。被伤的有企图与大熊猫合照的女大学生,被熊猫咬伤右脚掌及踝部,也有想抚摸大熊猫头部被咬伤双腿的12岁男孩。

即不害怕人也不亲近人,这才是杨毅觉得饲养员和动物最舒服的距离。他琢磨的,是怎么在动物园有限的条件下呈现动物最自然的状态。他不和动物过分亲昵,隔着笼舍,在一定安全距离下,使用目标棒、响板、口令和手势,做好该有的行为训练,配好吃的、打扫场馆后,就让动物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吃饭睡觉,而不是“整活儿”“耍宝”或者和人搂搂抱抱。

王放在野外拍摄到的大熊猫

分化的立场、复杂的认知

在深一度所接触、观察到的熊猫粉丝群体中,呈现出比想象中更复杂、更分化的立场认知。

有人已经喜爱大熊猫多年,学习相关知识,去做志愿者,还会关注动物园中动物的福利状况并提出建议。在这次风波中,他们也曾尝试进行科普,同样遭到围攻,最后选择缄默。还有人更多是被熊猫的可爱“击中”,像饭圈应援那样,为自己关注的熊猫“爱豆”拍萌照、打榜、维护话题,把关注熊猫当做餐中睡前寻求治愈的解压方式。

有些人则是在最近几个月的舆论热点中被感染,他们的情绪表达更加激烈,同时掺杂了更多的民族情感。还有一些人激烈表达对包括圈养、人工繁育等做法的反对,认为应该把所有大熊猫放归野外,给予它们完全的“自由”。

在如何保护熊猫种群的问题上,几乎很难找到一种不会遭遇反对声音的做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几十年,一些决策和历史机缘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熊猫种群的命运。

根据公开信息,自1941年我国向美国民间机构赠送大熊猫伊始,熊猫开始变成外交国礼。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有9个国家获赠24只熊猫国礼,最著名的就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带走的那一对“破冰”意义的建交礼物。

1982年之后,鉴于大熊猫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我国停止向外国无偿赠送熊猫,“熊猫外交”的形式也由“赠送”变为“租借”,接收国需向中国支付1000万美元,每只熊猫每年的租金平均为50万美元,2只大熊猫起租,租期最低10年起,而在国外产下的幼崽,到了3岁也必须送回国,租借的国家还要再补缴60万美元。除此之外,申请国家还需要建设达到大熊猫生存条件的馆舍,以及适合它们食用的食材。目前,中国旅外大熊猫超过60只,分布在全球的18个国家和地区。

而“熊猫租借”的经费又会反哺到野生大熊猫的保护上来,实现了20多年国内外研究熊猫繁育的良性发展。一开始,圈养的大熊猫很难做人工繁育,新生幼崽不断夭折,为了维系这个圈养群体,只能从野外捕捉,这对野外种群的破坏严重。中美科研合作,帮助中国解决了熊猫育幼难的问题,迎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圈养熊猫数量突破了600只,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也达到了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国内资深专家、被称为“熊猫之父”的胡锦矗生前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的采访时提到,“圈养大熊猫的好处,就是人工繁育成功后,人不从野外抓了,再加上栖息地保护和反盗猎,野外种群就上去了。”

当然,近亲繁殖、基因疾病等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圈养熊猫。比如不会爬树的网红大熊猫“花花”,就可能很难在野外生存,会被熊猫妈妈抛弃。作为科研人员,王放觉得,如果在圈养状态下加强科研,更加了解野外大熊猫面临的疾病和生理生化状况,然后在某一个关键的时间点,控制圈养的规模,增加野外放归的力度,才是圈养最终的目的——支持大熊猫野生种群的恢复。

人类的意志左右着熊猫种群的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动物园乃至人类存在“原罪”的观点也由此出现。科普博主“楼长”谈了自己的理解,“我们保护野生动物,本质上是在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因为是在保护资源,所以维护种群要高于维护个体,我们需要修复熊猫凋落的种群。”

王放觉得,近期的熊猫热和自己所处的野生动物保护世界仿佛是平行的,人们爱动物园中的熊猫明星,但并不了解野生熊猫的生存状态。“野外的大熊猫是一种矫健的、充满野性生命力的大熊,跋山涉水,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圈养的懒洋洋的大熊猫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

王放从2005年到2014年的时间里,在大熊猫栖息地进行研究工作,他一共见过三次野生大熊猫,这三次加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两分钟。他只能靠大熊猫啃过的竹子、粪便,和竹林那头熊猫的撕咬、山谷中的吼叫,来确定它的踪迹,或者隔着山谷和一只“嗯嗯”叫着的大熊猫短暂“对话”。但对他来说,那才是自然界中动物和人的相处应该有的状态——彼此知道彼此的存在,但互不打扰。

王放希望,熊猫粉丝能把热情分一点出来,投到野生大熊猫和过着艰苦生活、拿着微薄工资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身上,去荒野体验一下,真正感受野外大熊猫的生存状态。“如果你见过野外的熊猫,会觉得他们更有魅力,那才是一个物种最自然最自由的状态,你会更尊重它,更敬畏生命,而不是类似于宠物的疼爱。”

眼下,熊猫的热度还在烧着。北京动物园的玻璃墙外,很多主播每天占据着最佳位置,直播萌兰“整活”,萌兰出镜的时间段也成为主播们打赏最多、流量最大的时间段。

5月29日,丫丫结束了一个月的隔离检疫,北京动物园透露,丫丫需要静养,不再对外展出。在网络上,丫丫仍在被各种标签消费,“受尽苦难20载”、“判若两熊,月增24斤”......

丫丫回国后,邹倩也没有停止呼吁,社交媒体记得她的爱好和使用习惯,信息流依旧为她推送着“旅美大熊猫美香有腹水瘫倒不动”“大熊猫添添下体红肿”的信息。邹倩决定开始守护“美香”,并将自己的账号名改为了“旅美大熊猫美香一家回国”。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邹倩、程哲为化名)

关键词: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