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正值强国城两周年庆典之际,北京天文馆首次联手学习强国APP,宣传销售天文馆最新文创产品——太空种子盲盒。此次天文馆推出的太空种子盲盒是和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联名合作开发的产品,共有5种太空种子,包括太空瓜叶菊、太空孔雀草、太空雏菊、太空石竹以及一种隐藏款种子。每盒产品里除了3枚太空种子外,还有3枚地球种子以及花盆、太空土壤、观察记录表、说明书等丰富内容物。太空种子盲盒自上架天文馆宇宙超市以来,广受好评,不少顾客都提出了相同的疑问:“什么是太空种子?”
我国自1987年首次开展水稻等农作物种子返回式卫星空间搭载至今已有34年,水稻、玉米、小麦、红景天、铁皮石斛、五味子等大量种子都登上了太空。科学家们发现,经过太空历练的种子的发芽率、作物产量、抗病性、抗虫性、养分含量以及植物花朵的颜色、高矮等性状都会发生改变。
然而,种子回到地球并不能直接投入市场,而是需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步骤:
首先,要观察第一代种子。上过天的种子是第一代种子,将一代种子种下去,科研人员任其生长不做筛选,只记录其一些变异性状。之后,将一代植株所结的种子继续播种,培养第二代植株,对二代植株进行观察,根据育种需求进行定向选择。然后,将上面筛选出的种子继续播种,让其自交繁殖,如此繁育3-4代后,观察这些变异的性状是否能够稳定遗传。最后,对具有遗传稳定性的种子进行群体比较试验以及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试种试验,从而确定其在不同环境下是否都能稳定地表现出优良的变异后性状。
因此,每次上过太空的种子都要像这样经过数年的筛选,再经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才可以被称为真正的“太空种子”。此次天文馆尝试将太空种子商品化,旨在提升航天育种种质创新,促进航天育种技术成果转化、推动其产业化发展。
小小的一枚种子,承载着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彰显了我国数十年的航天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