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村庄中流出人口占75%以上的就有225个,相当数量的村庄人口外流比重很大。在市政协日前召开的“完善城乡要素融合机制政策 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协商恳谈会上,委员们建议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融合,加快郊区小城镇发展,构建城乡要素集聚与融合的载体。
据介绍,今年7月至9月市政协农业农村委邀请部分民主党派、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涉农区政协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13个涉农区,与31个乡镇村负责同志进行座谈,并开展实地调研。调研显示,目前北京市城乡人口双向流动不断加快,乡村功能向多元化转变趋势显现,相当数量的村庄人口外流比重很大。“三农普”数据显示,全市村庄中流出人口占75%以上的有225个,流出人口占50%至75%的村庄有145个,流出人口占25%至50%的村庄有756个。
大量人口的外流造成农村优质劳动力资源缺失。数据显示,全市农业户籍已就业劳动力中50至60岁的劳动力占比已经从2006年的10.4%升至2016年的32.7%,10年间增长22.3%,而20至30岁的劳动力在10年间则下降了6%,农村适龄劳动力严重缺失,使农业和生态养护面临后继无人、乡村产业发展难以为继的困境。
针对这一问题,调研组认为北京市应积极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融合,加快郊区小城镇发展,构建城乡要素集聚与融合的载体。
在加强城镇化顶层设计方面,应依托“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现代城乡体系,重点把握好新市镇、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三种新型城镇建设形态。新市镇要高质量建设,“一镇一策”研究制定承接中心城功能疏解的专项政策,鼓励各区将新市镇建设发展任务细化、实化、具体化、项目化,一茬接着一茬干。特色小(城)镇要差异化建设,积极鼓励各区发挥主体作用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服务城市、惠及群众的特色小(城)镇。一般小城镇要标准化建设,普遍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生态环境等建设水平,使之成为本地居民就业、居住、综合服务和社会管理中心。
在分类有序推进村庄城镇化方面,应因地制宜创新和构建与人口特点相适应的城镇化路径:人口过密村庄以转变治理模式为抓手;已经完成城市化、基本城市化的村庄应加快推进其向街道社区管理模式转变;人口大量外流村庄应以降低治理成本和盘活闲置资源为抓手;对人口空心化严重的偏小偏弱的村庄,应引导其向中心村或乡镇所在地迁移居住,降低乡村治理成本;对无资产、无农业、无农民的“三无村”应全面纳入城市街道和社区管理轨道;对具备开发价值和条件的空心村,可以公平合理开展闲置农宅利用,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民宿、健康养老等产业。
在优化城镇化内外部环境方面,应形成按照功能配置资源的良性机制,适度增加在郊区疏解功能和人口的建设用地,全面提升外围地区对城市功能的各种承载力,缓解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用地无指标、难落地的困境,将新增住宅建设及其用地更多地安排在郊区的新城、小城镇及其周边地区,做到承载功能有空间、有能力、有动力。要提高综合服务能力,鼓励和引导优质民间资本进入城镇的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事业领域,鼓励采取与大型连锁企业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建设和经营城镇商业综合体,集中发展餐饮、百货、超市、理发、网吧等生活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