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上海交大8项成果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校友顾诵芬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发布日期: 2021-11-03 18:13:18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11月3日电 (李恩璞 江倩倩 许婧)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3日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该校共有8项第一完成单位成果获得党中央和国务院表彰,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

同时,该校1951届航空工程系校友顾诵芬院士荣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继吴文俊、徐光宪、王振义、黄旭华之后,第五位获此殊荣的交大人。

上海交大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8项成果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荻教授等完成的“秉承自然生物精细构型的遗态材料”,化学化工学院崔勇教授等完成的“手性金属-有机多孔固体的设计构筑及性能研究”,生命科学技术学院Bio-X研究院吴际教授等完成的“成年哺乳动物雌性生殖干细胞的发现及其发育调控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黄荷凤院士等完成的“发育源性疾病和遗传性出生缺陷的机制研究及临床精准防控”,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夏术阶教授等完成的“前列腺创面修复新理论与精准外科干预体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范存义教授等完成的“创伤后肘关节功能障碍关键治疗技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杨驰教授等完成的“颞下颌关节外科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等。

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荻教授等完成的“秉承自然生物精细构型的遗态材料”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该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创新提出了“遗态材料”学术新思想、研究新范式,以材料性能为导向,甄选和巧借自然界生物精细构型,通过生物构型与人工材质复合,创制秉承自然界生物精细构型特征,又有人工材质特性的新型材料——“遗态材料”。为研究生物精细构型与人工材质的耦合效应提供了新方法,引领了新型构型化复合材料的研究领域,推动了学科交叉发展,在海水淡化、卫星热控、储能、电磁屏蔽等领域展现出重大应用前景。

由化学化工学院崔勇教授等完成的“手性金属-有机多孔固体的设计构筑及性能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该项目针对传统手性多孔材料活性位分散不均导致催化和分离活性与选择性低等瓶颈难题,项目提出手性功能体框架化结晶策略,实现了手性位点单分散多孔材料的精准合成;创建了手性多孔催化和分离新体系,把手性固体的选择性提升到了崭新高度;明确了识别和活化过程的重要结构参数,为手性催化和分离提供了接近真实状况的结构模型。

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Bio-X研究院吴际教授等完成的“成年哺乳动物雌性生殖干细胞的发现及其发育调控机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该项目首次从成年小鼠卵巢内分离出雌性生殖干细胞,从而发现成年哺乳动物卵巢内存在生殖干细胞,并率先揭示其生物学特征、功能及关键调控机制。打破八十多年生殖与发育经典定论,改写教科书。为不孕症治疗、生育力保存、出生缺陷防治、动物繁殖、濒危动物保存、大动物基因编辑和再生医学等开辟新途径。

“发育源性疾病和遗传性出生缺陷的机制研究及临床精准防控”项目由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黄荷凤院士等完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针对慢病高危人群和遗传病家系,创建了发育源性疾病的早期防控和遗传性出生缺陷的临床精准防控两大技术体系。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出生队列和配子/胚胎发育机制研究,对发育源性代谢性和心血管等疾病的传代机制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并在临床上进行预警和转化应用,提高了出生子代的安全性。学术贡献是将疾病的起源从胎儿期前移至配子和胚胎发生阶段,创建的“配子源性成人疾病”学说,为源头防控慢性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针对遗传性出生缺陷,对孕前携带者筛查、产前基因诊断、胚胎遗传学诊断进行了技术集成创新。共完成2万余名胎儿遗传学诊断,避免了2000余个家庭出生遗传缺陷儿,临床诊断成功率和健康新生儿出生符合率达100%,成果在全国23省市推广应用。

此外,由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夏术阶教授等完成的“前列腺创面修复新理论与精准外科干预体系”项目,由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范存义教授等完成的“创伤后肘关节功能障碍关键治疗技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项目和由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杨驰教授等完成的“颞下颌关节外科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完)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