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诵芬院士与王大中院士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顾诵芬院士是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航空战略科学家,王大中是国际核能领域的著名学者、战略科学家。双星闪耀,实至名归。因为他们一辈子的坚守和奉献,让我们有了国之重器、国之利器,乃至实现了所在领域从极度落后到领跑世界的跨越。颁授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以国家之名对他们杰出贡献的最高肯定,也是在向他们的爱国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致敬。
心中有国,才能以身许国,才能选择科技报国。顾诵芬少时亲眼见证了日本飞机的轰炸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伤害,内心燃烧起航空救国梦,大学选择了航空工程学专业。“没有航空的话,你将来还得受人欺负”。1951年,顾诵芬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时,新中国的航空工业从零开始艰难起步,但从那时起他就憋着一股劲,立志一定要设计中国人自己的飞机。王大中从事核能研究,也是因为当年我国要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那时候在我们国家还是一个短腿,所以自己选择了反应堆这样一个工程的专业”。一个人最大的价值,是国家的需要;能为国家做贡献,是一个人最大的荣耀。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选择科研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更需要奋发忘我的努力。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一清二白,缺乏充足的资金,缺乏必要的资料。用“平地起高楼”来形容他们的壮举都显得不够,因为他们常常要做的是先画图纸、挖地基。他们是各自领域的拓荒者,是迈出第一步或者关键步伐的先行者,常常要遭受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直面诸多从未有过的困难。当时王大中所在的研究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半,这群从未见过反应堆的年轻人的任务是设计建设一个核反应堆。为了测气流,顾诵芬不得不把厂办医院每天打针的针管焊在铜管上,可见当时条件有多差,起步有多难。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多少像顾诵芬、王大中院士一样心怀壮志的科学家,趟出了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科技之路,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有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美图画的智慧,有用科技捍卫国家尊严和荣誉的决心,有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勇气,有不输于任何国家的原始创新能力。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进入科技发展第一方阵要靠创新,一味跟跑是行不通的,必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尽快解决卡脖子的问题。科研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必须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科技报国的精神,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耐心,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