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不能因“几不管”撂荒
发布日期: 2021-11-04 18:11:19 来源: 北京日报
电动自行车数量猛增,如何充电是一大民生关切。本报记者近日走访发现,某住宅楼下早早就建好了电动自行车棚,配备了数十个充电桩,但两年来,却一天都没启用过。
一边是好端端的充电桩闲置,一边是居民为充电难着急上火——民生诉求和服务设施都在,却好似处在平行空间,始终未能对接上。原因究竟何在?说到底还是责任不清,相互推诿。物业说找社区,社区说找街道,街道落到科室也没了回音,谁都不主动接单。设施从无到有本身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但恰恰是因为没有“再向前一步”,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最终断档,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人财物力的投入,增设一些顺应新需求的新设施,为了尽快启用,起初就得整合资源、协调各方。就拿上述小区来说,几栋楼房有的归房管所、有的归物业公司,早些年在其楼下统一安装充电桩想必费了番心力。而建的时候要统筹,用的时候更要统筹,使用时有什么条件、运营收费标准如何、维修检修该谁负责……各方都要积极参与进来,明确各自定位,才能形成统合效应。否则一旦闲置,未能物尽其用不说,杵在那儿纯给居民添堵。未来再次启用还得重头捋一遍,徒增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建,就要建到位;管,就要管到底。城市公共资源何其宝贵,更应该最大化利用,充分惠及广大市民。当下,北京正处于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市民的生活期待水涨船高,各方面的资源调配水准和利用效率都需要相应提升。既要做增量,更要不时盘活一下闲置资源,善于从身边做加法。哪些可以优化升级,哪些需要后续跟上,哪些应当淘汰换代,对症下药、主动作为,该担当的必须担当,该协调的好好协调,归根结底,决不能让民生工程因“几不管”撂荒。
服务于民,要在细节处见功夫、见作风。将群众用不用得上、用得好不好作为相应工作的考核硬指标,才能答好城市治理的民生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