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封面评论|鼓励随迁子女仅凭居住证入学,降低门槛也是一种确权
发布日期: 2021-11-05 09:14:27 来源: 封面新闻
近日,教育部网站发文。针对“关于让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都能公平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建议”教育部答复称,教育部要求从2021年起,各地均不得要求家长提供计划生育、超龄入学、户籍地无人监护等证明材料,精简不必要的证明材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仅凭居住证入学。教育部称,将督促各地继续严格落实好“两为主、两纳入”要求,特别是在督促指导各地简化入学流程,杜绝不必要的证明材料方面再加大力度。(中新社)简化前置要件和证明材料,这对于随迁子女享有公平入学权利,是实实在在的利好。从本质上说,这相当于是一次新的确权。从以往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招生入学政策”,到如今的“鼓励仅凭居住证入学”,措辞的微妙区别,实则对应着巨大的政策红利。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在居住证之外,以往作为随迁子女入学门槛的计划生育、超龄入学、户籍地无人监护等证明材料,将被排除……条件放开,审核简化。理论上务工人员只要有居住证,那么其子女就可以在当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更多的人将因此受益,并且整个过程更加便捷和高效。当然,也应该看到,教育部的此番表态还是有所保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这些前缀,表明这一政策并不是统一的、强制的,而是一种倡导。有此表态,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是“平稳过渡”的安排,避免政策转弯过急让地方措手不及;另一方面,也是防范一刀切,给“一城一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留够空间。我们知道,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其人口流入规模、学位供给数量、财政保障能力都各不相同。在大的原则下,尊重地方的灵活自主,是必要的。长远看,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入学,将越来越成为常态。这不仅是更高层次教育同权、公共服务市民化的内在价值要求,也是城市留人、巩固竞争力的必然课题。须知,近年来方心未艾的“抢人大战”,绝不只是高层次人才的争夺,也包括对普通进城务工人员的争取。在产业转移、“就近打工”越来越多反向抽走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大背景下,哪个城市能让务工人员“心有所安”,哪个城市就能获得青睐。保障随迁子女在地平等入学,减少亲子分离之痛,这或许是最熨帖人心的善举。
关键词: 确权 门槛 仅凭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