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用治理思维培育“法治化营商环境”虹梅模式获评“上海城市治理最佳实践案例”
发布日期: 2021-11-11 09:10:55 来源: 东方网

本报讯 (记者 王洁敏) 第二届“上海城市治理最佳实践案例”日前发布。徐汇区虹梅街道“用治理思维打造基层高水平‘法治化营商环境’”从报送参评的100余项案例中脱颖而出,获评“最佳案例”。基层治理如何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打造?虹梅街道有创造性的探索。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虹梅街道与漕河泾开发区高度重叠,是上海“五型经济”发展的标杆区域,每平方公里产值达400亿元。作为上海最高产的街区之一,虹梅辖区内有在地企业4600余家,其中90%是中小微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多、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多、流量型平台企业多的鲜明特征让这些新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大量“急难愁盼”问题。据统计,街道每年各类法律纠纷达到了8000多件,不但牵涉了街道、园区和企业大量精力,还直接影响了大批企业的高速稳定发展。

“服务好企业法人也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虹梅街道党工委书记范润生介绍,为保障漕河泾开发区这个全市重大经济功能区和科技创新承载区的发展,街道结合自身特点,将服务重心以自然人为主转向自然人和企业法人并重,从营商环境建设和企业实际需求出发,立足于“提前预防”和“高效解决”纠纷矛盾,开展了一系列基层司法创新,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虹梅模式”——构建了以“源头治理、智慧治理、协同治理、多元治理”为特征的治理格局,打造了“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的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为上海在街镇层面发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探索出了道路的同时,更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公共法律服务便利可及

从源头消除纠纷隐患

“电商行业中商事行为的邮件确认效力认定有哪些注意点?”“目前有很多版权公司采取碰瓷式的维权形式。这种行为是不是类似敲诈,究竟受不受司法保护?”不久前,位于虹梅街道的华鑫园区内举行了一场知识产权主题的企业法务沙龙。一个半小时的活动,30多位企业法务代表“火力全开”,一个接一个地向主讲嘉宾、徐汇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审判员、四级高级法官于是抛出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法官精彩专业的解答“干货满满”,令参会企业代表频频点头,不时认真记笔记。

“给每一家有需要的中小企业便利可及的公共法律服务。”虹梅街道司法所所长钱晓鹏说,事实上,类似这样为企业量身打造、送到“家门口”的公共法律服务,自2018年司法创新以来,在虹梅街道已经开展了近500场。

据介绍,针对辖区内大量中小创新企业的痛点,街道积极打造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持续对中小企业的行政人员和管理层,聚焦合法用工、合规等开展不同层次的专题培训、沙龙和论坛,并开通法务热线,随时解答中小企业的疑问和困惑,从源头上提升企业合规水平,尽最大可能消除不必要的风险和隐患。

“三庭合一”“联合调解”

资源下沉协同治理

“要实现在基层解决企业各类纠纷和矛盾,关键在于街镇要有充裕的司法资源。”钱晓鹏说,为此,街道构建了“三庭合一”的一体化工作模式,邀请徐汇区法院和劳动仲裁院分别在街道层面设立“派出法庭”和“派出仲裁庭”,与街道司法所调解庭一起有机衔接调解、仲裁、审判三大环节,打造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与化解体系。这样一来,企业如果有需要,就可以在同一地点实现快速解决各类纠纷,有效降低了企业法律成本,提升了商事效益,真正解决法律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另一方面,街道还联合区司法局、人社局、总工会,共同设立“徐汇区漕河泾开发区联合调解中心”,推动区级资源进一步向街道下沉和集中,提供法律咨询、公证预约登记、法律援助等服务。其中联合调解中心专门创设的“退休法官调解工作室”,邀请具有丰富调解经验和过硬专业知识的老法官加入,有力提升了调解专业能力和公信力,调解成功率超过80%,特别是在劳动纠纷、地块动迁等重大群体性矛盾调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悉,虹梅街道今年上半年完成总税收95.9亿元,增长率达92.9%,不仅实现了“法律服务触手可及、矛盾纠纷分层过滤、法治化营商环境明显提升”的治理成效,以城市治理软实力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同时也是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功能”建设在基层落地的生动实践。


关键词: 上海 法治 思维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