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基层党建网)近年来,崇明区民宿产业坚持党建引领,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浓厚的乡村底蕴,放大花博会溢出效应,凝聚各方力量推动民宿产业发展壮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积极探索打造乡村新兴产业振兴的“崇明样本”。
精细耕作培育民宿产业发展“沃土”
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工作力量。由区委领导牵头推动,区级部门和乡镇联合成立崇明区旅游发展领导工作小组,统筹谋划全区民宿产业发展,聚焦各级力量,打通政策瓶颈。从2013年开始,崇明区先后制订出台了促进民宿发展的若干政策、标准。出台《“崇明农家”管理办法》,全面解决和畅通了民宿办证通道;出台《关于促进花博会住宿及餐饮设施建设扶持办法》,借助花博会契机,加大民宿扶持奖励。抢抓历史机遇,打造优良生态环境。各级党组织紧抓乡村振兴、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花博会花落崇明等重大历史机遇,持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聚焦水、土、林、气等重点领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建设,全覆盖开展“迎花博、治五棚”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成9个市级、25个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崇明民宿发展的最大优势。建立综合监管机制,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崇明区建立形成了民宿市场的综合监管机制,依托各执法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切实加强对民宿食品卫生、治安安全、消防安全、公共场所卫生等重点监管。另外,崇明还成立了上海市首个区级民宿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不断激发民宿发展的内生动力,全面提升民宿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在良好的产业发展大环境中,崇明掀起了投资建设乡村民宿的热潮。
整合资源增强民宿产业发展“动能”
搭建公益平台,加大民宿宣传力度。牵头开发了“住崇明”小程序,集商户展示、房源推荐、在线预定、在线支付等功能于一体,为市民游客提供住宿选择预定的一站式服务。并对全区备案的近千家民宿在该平台免费上线。还通过赴长三角旅游推介,加大对崇明民宿住宿体验宣传。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民宿服务水平。根据民宿从业者从业时间不长、服务技能不强、管理水平不高等情况,对民宿从业人员进行分层分类培训,采取集中办班与送教上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等方式,切实加强民宿从业人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整体培训。推行优惠政策,放大后花博效应。联合崇明各大景区、各宾馆酒店、民宿,开展“住崇明、花博文化园免费游”和“住崇明、景区半价游”活动,活动期间,凡是纳入“上海市旅游业信息系统”的崇明酒店、宾馆、民宿、农家乐等经营单位入住的游客,均可享受崇明景区入园门票优惠,有效提高了民宿的入住率。
聚力推动提升民宿产业发展“品质”
开展专项调研,深入探寻民宿发展良策。区委旅游发展领导小组成立专门调研工作组,围绕崇明民宿发展现状、存在困难问题、对策建议等开展了深入调研。通过调研,深入了解了崇明民宿总量庞大、分布广泛、假日经济规律明显、经营主体多元等特点,也发现了民宿产业存在民宿集群不明显、主题文化不明显、办证流程繁琐、布草洗涤行业配套落后、职能部门监管服务存在脱节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建议,为崇明民宿产业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下一步政策的制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开展星级民宿评定,打造行业引领标杆。制定星级民宿评定管理办法,推动农家乐全面升级,鼓励支持利用宅基地房屋建设星级民宿。自办法实施以来,崇明共评出150家区级星级民宿,其中,获得市级星级民宿的有48家,占全市市级民宿总量的68%。这些高质量民宿成为崇明民宿建设标杆,极大地提升了崇明民宿整体品质和服务水准。党组织引领发动,推动民宿集群发展。镇村党组织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民宿产业转型提升。建设镇虹桥村党总支引导村域范围内零散的民宿抱团经营,从最初的1家农户发展至现有37家农户共同参与,可提供192间客房、307个床位、530个餐位,每户年利润约达10万元,并打响了“顾伯伯民宿群”的品牌,同时,还引导民宿业主们制定《建设镇虹桥村民宿业主自我管理办法》,采取规范化管理,统一接待标准,对精品民宿的发展和经营进行管理。绿华镇党委整合域内旅游景点、民宿、农庄、农家乐等组织组建绿华旅游协会,并通过修路搭桥、拆除围栏等方式进行串联打通,连点成线,同时,开创定期会商、服务共享、门票折扣等合作机制,有力促进了民宿产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