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郁文艳 通讯员 丁沈凯
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日前进行的长江口生态环境调查中,在崇明东风西沙水域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江豚,数量约6头,这是市生态环境局多年来观测到数量最多的一次。
而今年春季,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在长江水域崇明段进行鱼类监测时,一网下去捕捞到近200公斤刀鱼,这在前几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科研人员不禁感叹,“长江全面禁捕给了水生生物休养生息的机会,刀鱼和江豚迎来了好时代。”
近年在崇明段水域都观测到长江江豚
市生态环境局介绍,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应用生态所的研究团队日前通过长达数小时的不间断观测,在崇明东风西沙东部水域观测到约6头长江江豚,并拍摄了照片与影像资料,这是该研究所在十余年的观测中首次记录到长江江豚。
除了市环科院应用生态所,上海海洋大学、崇明农业农村委等相关科研院所、政府主管部门等近年来也都在长江水域崇明段观测到过长江江豚。比如,今年7月,崇明区农业农村委执法大会在长江口北支水域巡逻时就发现多头长江江豚。
长江河口是流域的重要生态节点,也是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指示区域。作为长江旗舰物种,长江江豚是评估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长江江豚在地球上已存在2500万年。1980年以来,长江江豚种群量快速衰减。调查显示,1991年,长江江豚数量为2700多头。2006年,已不足1800头。2012年,约为1045头。2017年,约为1012头,长江江豚迅速减少的势头得到遏止,但数量仅相当于大熊猫的一半,因此被称为“水中大熊猫”。在今年新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长江江豚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长江江豚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食物紧缺、船只干扰、水环境恶化等。长江是江豚赖以生存的环境,但随着人类的过度捕捞,导致鱼资源原本非常丰富的长江,变得匮乏,从而导致了江豚的食物紧缺。
全面禁渔后多举措监管
每条鱼进市场可查源头
长江江豚数量止跌,另一长江里的重要物种——刀鱼也呈现可喜的势头。今年春季,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在长江水域崇明段进行鱼类监测时,一网下去捕捞到近200公斤刀鱼,这在前几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科研人员不由感慨:“十年后怕是船开过去大鱼就要跳进船舱了!”
过去,刀鱼捕捞是崇明水域内渔民们主要的经济来源。长江全面禁渔后,为了防止偷捕、防止长江刀鱼流入市场,崇明农业农村委、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开展了多次宣传、执法检查行动,菜场、批发市场水产摊位上的水产品都被要求出示证明——鱼从哪儿进货、从哪条海洋捕捞船上批发而来、海洋捕捞船是否有捕捞证等,让市场里卖的每一条鱼、每一只虾都能找到源头。
在检查中发现有饭店在网络平台宣传页面中使用“长江刀鱼”字样,后经查实,当事人对外销售的实际为“海刀”,并非“江刀”。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市场监管局对其进行了罚款,并要求不得使用“长江刀鱼”字样进行宣传。
禁捕后渔船100%拆解
渔民全部“上岸”就业
随着长江刀鱼在水产市场绝迹,许多人的人生轨迹因此改变。陈家镇人彭海兵就是其中一个。他从20岁起就开始捕鱼、贩鱼,江湖人称“刀鱼王”。而现在他的身份却是上海崇明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一名志愿者,协助科研人员对长江流域珍稀水生动植物进行监测。2018年,他自发成立了崇明寻豚使者联盟,从团结沙到东风西沙约100海里巡线,监测记录江豚出现的数量、次数、流向等信息。“崇明人对江豚很有感情,因为几十年前很常见,后来江豚却几乎见不到了。这几年生态环境变好了,崇明水域的江豚又多了起来。”彭海兵说道。
据悉,早在长江禁捕全面启动之前,崇明就已经开始退捕禁捕。2018年底,崇明179艘长江捕捞渔船全部退出长江水域生产,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域退捕。
退捕之后,渔船100%拆解,渔网回收销毁,按照相关标准发放补贴。渔民上岸,涉水渔民纳入小城镇社会保险参保范围,基本解决了保障问题,也可按照农民建房政策,由乡镇提供土地,集中解决住房。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已实现100%就业,有人进了企业,有人做起了生意,也有的利用一技之长,从捕捞船换到渔政船开船,继续发挥余热。
合法渔船拆解了,“三无”船舶获利空间变大,有不法分子就想借机捞上一票。为整治“三无”船舶,崇明渔政执法人员和非法捕捞人员斗智斗勇。
崇明渔政执法部门表示,将联合公安、水务、乡镇等相关部门,并与江苏启东相关部门联勤联动,严厉打击在长江流域的非法捕捞行为,保护长江禁捕成果。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郁文艳/丁沈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