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我从一妇婴成功‘毕业’之后,曾暗想,以后再也不要和这里有瓜葛了。现在我的儿子四岁了,我依然和这家医院有着难解的缘分。”
“多年前,我曾因卵巢囊肿来一妇婴就诊,仅仅一天半后就收到了入院电话。本来忐忑的心情,因为医院的专业和效率,增添了许多安全感。”
这是两位一妇婴的患者,但如今这个称呼之外,他们又多了一重身份——患者委员会成员。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第二届患者委员会中,14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委员为患者发声。
“三无人员”,为数字医疗谏言
早在2014年,一妇婴就曾公开招募并在国内公立医院中率先组建了“患者委员会”,通过患者代表切身体验就医过程,以帮助医院不断完善服务流程,开辟了医患沟通的新模式。
作为首届患委会的成员,张彩平向此次新任委员介绍了这个组织成立的初衷:“当时,我们提出了‘微破坏’的概念。破坏不是目的,而是通过一个小切口,帮助医院改善那些影响患者体验的环节,如同微创手术。”患委会成员是一群“无地位、无编制、无薪酬”的“三无人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后疫情时代的需要,此次启动的第二届患委会也将更多目光投向了数字化医疗场景如何赋能医院就诊体验的话题。
今年8月刚刚荣升“新妈妈”的马静,是一妇婴的首批“好孕体验官”,她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角度:“现在的年轻人对于数字医疗玩得很转,但对于就诊大厅里许多父母辈的陪伴者,包括妇科一些高龄患者,如何能提升她们的参与度和便捷度?”
还有的患委会委员提出了打造“分场景数字化路径入口”的建议:“不同孕周的产妇可能有不同的就诊路径,针对她们不同的需求,可以推出更智能、更个性化的导诊小地图,提升她们的就诊体验。”
一妇婴产科主任花晓琳透露,
医院产科正在进行全新改组,“根据不同医生特色进行分组,可以让高龄产妇能够更清晰、更有针对性、更精准地找到适合自己情况的医生。”在花晓琳看来,作为全市分娩量最大的医院,患者的体验始终要放在第一位,“我相信患者是会用脚投票的。希望患委会能够和我们一起出谋划策,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
男性面孔,为女性患者发声
在大众的固有印象中,妇产科医院的绝对话语权,似乎总在“女性”手中。但此次一妇婴第二届患委会中,却意外出现了两张男性面孔。
“男性委员,能为一家妇产科医院做什么?”来之前,徐海春也曾有过忐忑。身为一名资深公益人,徐海春在许多亲子活动中发现,“父职”的缺失成为当下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他希望未来能够通过更多跨界公益志愿服务,让更多男性回归该有的角色,“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活动,让曾经在一妇婴生产的家庭‘二次回归’,让孩子、父亲都到这个生命的‘大摇篮’进行一些沉浸式的体验。”
辅助生殖医学科主任李昆明在他的粉丝团里,大家亲切得就像一家人。“医患之间从来不是矛盾,而是命运共同体。你们要相信,生殖科医生所希望患者怀孕的迫切心情,不会低于病患或者家属。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共同努力让流程更顺畅,就诊体验更贴心。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党委副书记周倩指出:
“‘以患者为中心’是一妇婴一如既往的追求和理念。期待这些来自各领域的‘创新型’委员,不仅成为医患之间缓解冲突、增加互信的‘减压阀’,更通过跨行业赋能,提供不同视角的破圈融合方案,成为医院全面提升服务质量的‘粘结剂’和‘驱动器’。”
新老朋友,期待你与一妇婴的故事
2022年是一妇婴建院75周年,身为“上海大摇篮”,这家医院曾见证了无数新生命的降临,更有着众多“一户两代”“一户三代”同在一妇婴诞生的有缘家庭。
两届患委会成员丁景洁期待,通过患委会的“抛砖引玉”,发动更多患者共同分享自己与一妇婴的故事,通过分享与倾听,产生更深层的情感共鸣。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