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曹young青春说讲师,是2020级选调生裘昊天,他目前在金岭园居民区担任党总支书记助理一职。
在兰岭园居民区,经常可以见到一位阿婆活跃在社区的各个角落。尽管年龄越来越大,腿脚逐渐不便,她出门的次数也日渐减少,但是她参与社区事务、帮助社区邻里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少。
她就是钟昭香,社区里的居民们更习惯亲切地称呼她为“香奶奶”。从“纱厂女工”到“中国共产党员”再到“社区阿婆”,钟昭香身份在变,但一颗红心从来没有变过。
今天,裘昊天将为我们带来“香奶奶”的故事。
01纺纱厂里“做童工”
钟昭香童年不幸,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因为生孩子大出血而不幸去世。父亲带着她和比她小两岁的兄弟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十三岁那年,钟昭香跟着父亲来到上海。为了分担家庭的压力,年幼的钟昭香不得不在很小的时候就出去打工谋生活。他们那时就靠着卖崇明大米为生,自己却只能买点玉米粉充饥,生活非常不易。
1945年1月5号,钟昭香进入日本人开设的纺织厂工作。没过多久,就传来了日本投降的好消息,日本人撤出了纺织厂,纺织厂由国民党接管。
随后,钟昭香接触到了中国共产党,并且在当时车间姐妹张曼华的介绍下,积极参加夜校学习,并最终在她的介绍下,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02“姐妹情”延伸革命道路
钟昭香在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便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始了持续的反抗与斗争。当时,党员们都是单线联系,他们并不知道互相的身份。
在厂里,钟昭香主要在“车间姐妹”张曼华的带领下进行工作。这些工作往往危险又困难重重,但是钟昭香执行起任务来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安危。
凭借着自己的细心与机警,她一次次地化险为夷,不辱使命。在她看来,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
有一次,有一位从广东来的同志有两箱关于马列主义的书籍,委托钟昭香保管。在那时候保留这样的书籍是非常危险的,但是钟昭香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危险的任务。
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把这两箱书籍偷偷放在自己家门口矮平房外的墙角边,并用层层稻草将其盖住。最终,这两箱书籍得以完整保存,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给她的任务。
经过重重困难,上海获得解放,相依为命的姐妹俩才终于舒了一口气。
03“我为新中国守纱布”
1949年4月29日,蒋介石令汤恩伯“死守(上海)六个月至一年”。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国民党要求上海的各大棉纺织厂交出相应的物资。因此,上海的各大厂成为我们党领导的工人群众对敌斗争的重要战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厂工会发了护厂通知,促建了护工队(即上海护工总队),钟昭香也积极参与其中。她联合厂里的其他工人,在她们的纺织厂发起了护厂运动。
在当时厂里几个党员的组织下,工人们参与护厂的积极性很高。她们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就主动去工厂值班,反复检查电力、自来水等各种设备,看管总仓库的钥匙,防止工厂遭到破坏。
最终,没有人能从钟昭香所在的纺织厂带走一根棉纱。她和她的工友们最终将纺织厂完整地交到共产党的手中,确保工厂平稳过渡,迎来了上海解放。钟昭香自豪地说:“我为新中国保存了50万匹纱布。”
04排忧解难“香奶奶”
1981年,钟昭香正式从上海第一毛纺织厂离休。离休之后,钟昭香也一刻没有闲着,积极参与、支持社区工作。
作为楼里的楼组长,钟昭香对每家每户的情况都非常熟悉。其所在的楼里一共有23户居民,老人多、双职工多、入托的小孩多,情况较为复杂。为帮助这些居民解决后顾之忧,她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当起了社区里的“热心阿婆”。
钟昭香刚退休的时候,那时候牛奶还没有送上门的服务。每天清晨,钟昭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楼里有困难的居民取牛奶,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过。
对于发生特殊困难的居民家庭,钟照香总是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帮助。六楼一户双职工家庭,家中80多岁的老太突然中风无法行走,孩子又不幸骨折。就在这时,钟照香及时伸出援手,帮助买菜、做饭、洗衣,照顾一老一小,帮助居民渡过难关。
面对邻居们的感谢与称赞,钟照香总是显得很低调。她说:“我只是尽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义务,可是大家却给了我很多的荣誉,再多的荣誉也比不过楼里的几个娃喊我两声‘香奶奶’。”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