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黄浦区的梅溪小学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小学,教育家黄炎培曾说:“吾国教育上海发达最早,而上海小学,梅溪实开其先。”11月23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黄浦梅溪小学揭牌仪式暨中国小学教育传统的赓续与创新发展论坛举行,这所百年老校正式成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集群中的一员,作为一所“家门口的好学校”迈向新发展新时代。
梅溪小学的前身为正蒙书院,清光绪四年(1878年)由张焕纶创办,光绪八年易名为梅溪书院。张焕纶也创办了南洋公学师范馆,是中国师范教育的源头。梅溪小学创造了上海教育史上诸多“第一”,第一个实行男女同校,第一个成立童子军组织,第一个举办勤工俭学,第一个声援“五四”运动,第一批成立少年先锋队组织等等。近年来,因老城区空间有限,梅溪小学办学亟待拓展。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新式小学,如果说100多年前梅溪小学的课程理念开中国教育之先,那么现今的梅溪人则是在努力用课程改变学校,用课程成就学生。
“学校的330+课程有书法、三字经、弟子规、鼓号声声、小眼睛看历史、七巧板、昆曲、编程与设计、机器人搭建、电子小报、花样衍纸、趣味折纸、戏剧外教、绘本阅读、方寸寻宝……”每到新学期开始,五(2)班小俞同学的“选择困难症”就要犯了,“每一门课程都令我好奇,每一个课程我都想参加,真不知道选哪个才好。”
学校330+课程负责人张礼娟老师说,学校每学期都会在学期开始和结束时做调研,保证每门课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每个学生每学期都有机会换一门心仪的课程来上,小学生的学习首先应该是‘好玩’的,然后在与现实生活的融合中做到‘玩中学’‘学中玩’。”
揭牌仪式上还举行了“百年校史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基地”、“上师-讯飞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小学示范校)”的合作项目揭牌,上海师范大学将在挖掘与传承梅溪小学为代表的百年老校的历史传统中探索新时代改革创新之路,并在赓续传统的同时引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要素赋能基础教育的育人模式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