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日是第34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生命至上、终结艾滋、健康平等”,强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共建共治共享,携手应对包括艾滋病在内的疾病流行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为实现防治目标,终结艾滋病、终结疾病大流行而努力。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并可导致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为提高全社会对艾滋病防治知识、防治政策的认识,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遏制艾滋病流行,显得十分必要。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艾滋病已逐渐由高危人群转向普通人群,其中就包括青少年。
虽然我国对青少年防艾教育很重视,但在学校并没有真正形成体系,大多数青少年知道艾滋病,但对如何正确预防却不是很了解。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青少年每年报告发现病例一直在3000例上下。尽管青年学生的新发病例占比仅为2%左右,但艾滋病在青少年间的传播有加剧之势。所以,对青少年开展“防艾”教育迫在眉睫。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发育最旺盛时期,好奇心强,容易冲动,自制力较弱,容易受不良影响而发生危险的性行为。而且,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对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认识不够,缺乏防范措施,绝不能等到事情发生了才采取补救措施。青少年接受防艾知识的最佳场所是学校,这也是教育部开展校园防艾行动的根本原因。
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我国近年全人群感染率约为9.0/万,参照国际标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艾滋病疫情处于低流行水平,但也绝不能放松警惕,必须有紧迫感。尤其是在青少年防艾方面,绝不能仅喊口号,而是要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并形成常态、形成机制、形成氛围,促进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并把各项措施落实到行动上。
众所周知,如果艾滋病控制不好,将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威胁到国家安全,包括人口预期寿命的降低、数量的减少、素质的下降、结构的改变等。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因此,不断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青少年年龄特点的学校“防艾”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远离艾滋病,让人生更健康更精彩,让我们行动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