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会馆新生|前门会馆 焕发新生之临汾会馆
发布日期: 2022-12-05 17:29:11 来源: 阅东方悦文化

临汾会馆

会馆新生


【资料图】

会馆兴于明、盛于清、衰于民国,是古都北京重要而独特的文化形式,因各地举子进京赶考和商品经济繁荣而集聚于前三门以南地区,主要为同乡试子会馆与商业行业会馆。各地风土人情、特色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对北京的城市性格、文化气质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门以东地区是明清会馆集中之地,高密度分布着全国十余个省市在京建造的几十余处会馆。近年来,天街集团对前门东区的会馆进行了一系列的腾退修缮工作,《关于进一步焕发东城区会馆文化活力的若干措施》发布后,这些会馆逐渐焕发出崭新的文化魅力与时代活力。

临汾会馆作为明清会馆之一,是北京首家会馆文化陈列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下面我们向大家揭开临汾会馆的面纱。

01

历史沿革

临汾会馆

临汾会馆位于西打磨厂街105号,为文物普查单位。占地面积869平方米,建筑面积785平方米。该院落原为居民院落,于2015年完成了腾退修缮。2017年起对公众进行开放,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会馆内有乡贤祠,曾供奉协天大帝、增福财神、玄坛老爷等,所以又称“临汾乡祠”,是山西省临汾旅京的纸张、颜料、干果、烟行、杂货五行商人在京建立的商业会馆。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

临汾会馆与其他工商会馆不同,是同乡而不是同业共同设立的会馆。同乡之商人长聚于此,除洽谈生意、贸易往来外,还在涉及同行公事纠纷上协力同心,全力维护本行业合法权益。清末年成立北京商务总会,各行商人纷纷组建各自行业商会。临汾乡祠的不同行业商人分别参加自己的行业公会(商会),临汾乡祠遂废弃不用,沦为居民院。

02

院落格局

临汾会馆

临汾会馆院落

临汾会馆现存建筑为清式建筑。坐北朝南,靠街面的倒座房为二层楼,面阔四间。会馆分前后两院四合式布局。前院有正房五间,中间三间有吞廊。硬山合瓦七架梁,东西两侧平顶厢房各两间。后院正房五间硬山合瓦七架梁,有前廊,东西两侧各有平顶厢房一间,前后院之间有穿堂过道相通。

会馆内原有戏楼,现无存。东门道的西侧门匾“紫气东来”四字尚存,为民国留字;正房东、西墙壁上各嵌有石刻两方,为《重修临汾东馆记》、《临汾乡祠公会碑记》等;正房门道处有无字碑一方;正房上梁有木匾二个,分别刻字“义伸宇宙”、“浩气长存”。后罩房房基下埋藏墨书石板一块,记录了清末年该处房屋因失火焚毁、重建的事情。

修缮过程中,天街集团最大限度保存建筑遗存,还原历史真实,有机复原其中的建筑构件、建筑体制和文化肌理,包括其中的一些碑记、梁柱等历史痕迹,成为中国古代会馆历史、建筑及各地美食文化、方言文化、科举文化等承载空间。

03

活化传承

临汾会馆

临汾会馆作为北京首家会馆文化陈列馆,自2017年8月1日起对外开放。馆内展陈以“桑梓之情—北京会馆文化展”为名,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岁月·变迁”,讲述北京会馆的历史发展,体现了北京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首都风范;第二部分“流动·地方”,展现了昔日会馆的相关文化,如说家乡话、品家乡菜、祭家乡神、听家乡戏等;第三部分“活化·传承”,展示了在对遗存会馆的修缮利用过程中取得的喜人成果和积极探索。阐述了会馆对于京剧、普通话等形成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国学传承传播的有益尝试。

临汾会馆开放之初,蔡奇、陈吉宁同志率十六区县主要领导参观,给予高度评价,赞扬了文物活化利用的做法。此后,中央政府、市区两级政府、海内外知名学者、各主流媒体均曾到此参观,截至目前参观人次累计十万余人,在社会上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成为企业兴办博物馆、打造专题展览、讲述会馆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的示范项目。

同时,天街集团充分利用小型特色文博场馆的属性,开展了“云课堂”直播和亲子研学活动,结合非遗活动、汉服体验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探索文旅结合路径,荣获“2021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

文稿 编辑| 卢珊 王晓雪

关键词: 天街集团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