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医院减重门诊,挤满了瘦女孩
发布日期: 2023-08-28 11:53:00 来源: 腾讯网

作者 | 郭雪梅

尝试过很多减肥方法的Molly终于走进了减重门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3月,她挂了北京某医院营养科的体重管理门诊,159cm的身高,60kg,Molly认为这其实不胖,但她仍然有减重的需求。医生先让Molly做了一个“人体成分分析”测试,得到体脂率、肌肉含量等数据,通过这个测试的数据,告诉她需要减重多少。

减重门诊,在有些医院又叫做体重管理门诊、肥胖门诊。

据2021年未来营养组织对全国492家医院的问卷调查显示,调查中的全国332家三甲医院中,已有238家开设了减重专科门诊,占比71.7%。不少为了体重发愁或者焦虑的女性,也开始纷纷涌向这个门诊,许多三甲医院的医学减重门诊甚至一号难求。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减重与代谢专业组长周礼医生在门诊中也发现这类人群在增多,他对南风窗表示,“有些人的目的很明确,会要求说‘我要想减5斤、10斤或者20斤’。但从医学的角度来看,他们可能都在一个正常的体重范围内。”

减重是一个科学问题,但那些因体重而产生的焦虑,又该如何缓解呢?

01

当她们走进减重门诊

“你想要快一点减重还是慢一点?”医生问Molly。她的减重需求是10斤,如果快一点,可能一两个月体重就下来了。出于身体方面的考量,她选择了“慢一点”的方案。

根据这个“慢一点”方案,医生给Molly安排了两个饮食方案,一个是高蛋白饮食方案,另一个是5+2轻断食(一周5天正常饮食,2天轻食)。“我不太能接受饿,所以我就选择了高蛋白这个方案”,Molly还花了每月160块钱的营养师监督打卡服务,每天三餐在群里分享自己的饮食,营养师则会及时给出建议。

“我太快乐了!”在复查的那天中午,Molly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条帖子,分享她的感受。

受访者供图

虽然她的体重变化不大,但体脂率下降了2%,纯脂肪减了3斤。减重一个月,Molly感觉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基本上见到我的人都会说,你最近好像瘦了”。

在现实生活中,慧慧是个身高一米六、110斤左右的女生。她自己也说“我其实不胖”,但“90 多斤的时候会更好看”这一点充满诱惑。有段时间,慧慧发现,自己连续两个月一直健身,饮食也是网上博主推荐的那些健康食物,但体重、体脂率没有任何变化。

她的初衷是想变瘦,但也同时希望自己有个健康的身体。她以前学过护士,对这方面有所了解,于是在2022年8月23号,她挂了南京某所医院的减重门诊。

在诊室外,候诊的大多数都是超重的患者,医生看到慧慧会问“你这么瘦为什么会来(减重门诊)?”慧慧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并把之前做过的体检报告交给医生查看,结果发现,她的甘油三酯有些高,紧接着,又给她增加了一些脂肪肝相关的检查。

过了两天慧慧又去挂号,医生告诉她:“确实有点高,但也没有到达用药的标准,可能是饮食结构有问题。”于是,慧慧拿回了一个定制的食谱,开始了每天的饮食改善。

食谱会具体到早晚餐可以吃什么、吃多少,虽然看起来很麻烦,但她觉得,做过几天之后就大概知道每一类食材的量、如何吃,“比如主食就吃一小份,有些蔬菜烫一下再吃”。

临床营养科的科学减重食物推荐 / 暨大第一医院公众号

结束后,慧慧没有像Molly一样加入打卡群,但持续半年的时间,她都会在每个月收到医院护士的电话,问问她“最近有没有什么变化”或者“吃得怎么样”。

患者的个人情况不同,减重门诊提供的减重方法自然也不一样。作为医生,周礼解释,肥胖与许多疾病息息相关,与之对应的,减重门诊也需要背靠多学科的支持,比如减重代谢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康复医学科、心内科、呼吸内科、心身医学科等等。

“没有哪一个学科可以单独说是减重唯一的手段。”通常,减重门诊需要多个学科配合,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再选择以哪一种方法为主的方式提供减重方案。

周礼向南风窗介绍,如果BMI(体重指数)在一个正常的范畴之内,但是自己又觉得胖的患者,大多是对形体不满意或体脂相对偏高,他们更建议患者做一些运动,帮助完善体型,并改善人体成分。而这和康复医学科密切相连,什么样的运动适合你、如何科学有效地做运动,怎样热身,怎样避免运动损伤,都需要康复运动医学的知识。

BMI体重指数标准

控制饮食、合理膳食,也是减重的常用方法之一。周礼说,这个时候,“临床营养科针对每个个体开的营养处方就非常重要。”既需要保证低热量帮助大家减重,又不能因为控制饮食造成营养缺乏或不全面,避免因为某些营养元素的缺乏导致严重的营养并发症。

减重门诊,最后一站

Molly平时喜欢浏览一些社交媒体,无意中看到别人分享的经历,才知道“原来减重门诊是可以(帮助患者)减肥的”。

读大学时,Molly曾试过节食减肥,虽然体重也就110斤左右,但她仍然觉得自己很胖,当时减肥也没有学习什么相关知识,只下载了一个记录身体热量的软件,就开始节食。

“当时减得非常心急,软件每天规划了1200到1400大卡的热量总量,但是我一般会追求比这个数字吃得更少,有时候一天可能就吃800大卡。”

减肥之初,急功近利走入节食减肥的误区 /《我叫金三顺》剧照

极端的节食加上运动,Molly很快看到了成果,三个月不到就减到了一百零几斤,掉秤非常快这件事让她非常喜悦,也鼓励她继续坚持这个方法。有时候,Molly也会因为情绪不好,管不住嘴暴食一次,结束后充满负罪感。Molly仍然记得,当时的男朋友给她送了一盒费列罗巧克力,晚上,她因为很馋吃了一颗,结束后做了100个深蹲,才安心上床睡觉。

这样的方法持续了差不多三个月,直到一天早上,Molly醒来觉得头晕心悸,心脏突突地跳,也没有办法起床。此时,她觉得她应该吃点饭了。

“那时候是第一次意识到好像节食有点过了,我有点害怕,然后就开始恢复正常吃饭。”Molly后知后觉,其实在更早,掉发这些非常细微的变化已经在向她提醒“不能再节食了”。

去减重门诊之前,Molly也尝试过一些更健康的减肥方式,但都反弹过。她也想过去网上找营养师,动辄七八百一个月的咨询费劝退了她。减重门诊的专业背书让她觉得更加靠谱,价格也相比其他实惠许多。

Molly的监督打卡群 / 受访者供图

小五从去年开始对减重门诊心动,她属于易胖体质,身高155cm,正常的时候就110斤,去减重门诊时,她的体重达到了140斤。小五曾反反复复减过很多次肥,发狠的时候也确实成功过,但始终不能维持。

“基本市面上能想到的减肥方法我都试过,但最终结果就是,一旦我放松,必反弹。”

2019年,小五在临近30岁的时候确诊抑郁症,各种“三十而立”形成的压力堆积在她身上,她开始觉得情绪的不对劲,做了半年多的心理咨询之后,心理咨询师突然跟她说:“我没办法继续给你做咨询了,你现在的状况有点严重,建议你去医院做检查。”

她被确诊为中度抑郁、中度焦虑。病情比较严重的那段时间,恰巧碰上疫情居家隔离,在家里,有时候看到全身镜里的自己,小五会一直哭。情绪的失控让她的饮食也逐渐摆脱最初的轨道。她开始暴食,之后体重也开始慢慢往更高的数值靠近,人越来越胖,她也越来越不爱照镜子。一切就像是一个死循环。

《骨瘦如柴》剧照

今年上半年,小五的状态比以往有所好转,摆脱了抑郁严重阶段里的“对什么也没兴趣”。“我想重新开始减肥,也是想看下自己能不能像以前一样,对某件事有能力去坚持。”

“‘像以前一样’,是指什么呢?”

“像年轻一点的时候?我之前做记者,对生活充满热情,曾经为了完成选题,在工厂卧底,做服务员、做工人,一做就是一个月。”小五曾经做过5年记者,对她而言,这次减肥像是生活变好的某种隐喻。

抑郁症开始好转,她也想正常生活,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把一件事情坚持下来。减肥就是这个“试试”的开始。如今,小五已经坚持减重五十多天,体重下降了10斤。

03

“体重和体型或许是最不重要的”

Molly今年27岁了,她对体重秤上的数字下降,已经不再那么渴求。

上班以后,久坐、作息不当而导致的肥胖,让她更多开始焦虑自己的健康。“体检的时候,如果我的体重到了不健康的临界值,我就会很焦虑。但我觉得这个焦虑带来的是比较正面的影响,让我去积极地调整目前的生活状态。”

她开始认识到“我的身材也没有非常的胖”,她认为这种认识源于自己心态的变化。“上学的时候,整个人都是希望得到认可的状态,这个认可包括了方方面面,其中一点是希望和别人一样好看,甚至比别人还好看”。

中学时期,父母对Molly的成绩要求非常严格,基本上她每次都是班里的第一名,父母和老师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她就应该考第一名,但凡成绩稍微下降,都可能被老师找来谈话。“以至于我觉得除了第一名,第二名也是失败的。”

父母严苛的教育会让子女过分要强和不自信 /《小欢喜》剧照

Molly高中考进了重点中学的尖子班,身边同学都很优秀,第一名与她的距离变得遥远。她记得,在刚进入高中的一次考试中,她考了第20名,在50人的班级考了个中等的位置,这一度让她非常崩溃。

“那时候就发现,好像学习成绩已经不能证明我的价值了,因为我考不了第一名了。”Molly开始寻找自己的下一个价值点,她发现自己人缘不错,就尝试和更多的朋友培养关系,但来北京上大学后,也逐渐意识到人缘不是她独有的优势。

“那我现在的价值又在哪?”Molly很焦虑,除了减肥,她还做过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进入学生会、谈恋爱,“希望在另外一个人身上找到对自己的价值认可”。

“我现在回头想想,大学那个时候,如果真有那么两年就保持着110斤的体重,其实真的不胖,但是我当时并不这么觉得,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瘦过。”

身材焦虑是一种枷锁 /《狼狈》剧照

最近两次去了减重门诊后,Molly发现,其实减肥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我可以更健康地、更有精力地生活”,而不是“我希望得到别人称赞”。减重必然伴随着身材、体重的变化,“体重变轻是减肥这段努力过程中的赠品,而不是我要追求的目标”,Molly说道。

曲凡在减重之前体重130斤,在1米65的身高下,看起来也并不胖,但体检的数据告诉她,她的血糖有些高。于是,她挂了北京某医院减重门诊的号。

通过减重的方式来降血糖,这是当时医生给她的建议。直到现在,她的体重降到了122斤,虽然血糖变化不那么明显,但她觉得整个过程让她的认知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

她认为,在年轻的时候,传媒和所受到的教育并没有培养她们对身体的正确理解。其实,人的运动、饮食和作息等等都会影响体重。“最后,你会发现你最关心的体重和你的体型是最不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你有没有吃好,有没有吃对……”

《致肥元凶》剧照

从医学角度,周礼也指出:“其实减重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管住嘴、迈开腿,我就可以很好地瘦下来。减重是一个长期自律的行为,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没办法坚持,或者没有得到一个正确的指导,反反复复,越减越胖,有些还会引发严重的合并疾病与并发症。”

医学减重,提倡的也是一个长期有效的减重过程,并不建议人们一定要减得很快。“减重,第一要保证安全性,第二是它能够长期的保持,第三是能够减到一个理想的体重。减重之后,你的身体是健康的,这个是最重要的。”周礼说。

“你可以很健壮,你也可以很结实。”曲凡对于减重和人体运作机制的了解越多,就越不喜欢现在社会上流行的“白幼瘦”。在减重门诊医生的指导下,她也坚持减重了好几斤,但她觉得自己“现在看上去就是很结实的那种”。作为一个母亲,她说,她会告诉她的孩子:“肌肉是最好的,且最昂贵的。”

(文中Molly、慧慧、小五、曲凡均为化名)

编辑 | 向由

值班编辑 | 阿树

排版 | 茜雯

关注南风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关键词: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