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广东省统一职工医保缴费年限 需同时符合两个条件
发布日期: 2022-06-23 08:44:54 来源: 广州日报

统一职工医保缴费年限为男职工30年、女职工25年,省内职工医保参保缴费年限互认但不重复计算,省内基本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划分为三种情况……这是记者昨日从最新挂网发布、由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广东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联合印发的《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省内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中了解到的。

《暂行办法》从2022年7月1日起实施。这也意味着继2013年《广东省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后,广东全省参保人权益保障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涉及哪些人群?

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及二者间转接

下月正式实施的《暂行办法》,将影响到哪些人群?

广东省医保局解读政策时指出,《暂行办法》主要适用于两大范围:一是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因省内跨地区就业、户籍或常住地变动按规定在省内转移基本医疗保险关系。二是参保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选择职工医保退休后待遇享受地按照《暂行办法》执行。跨省转移接续基本医疗保险关系时,转入广东省的,按《暂行办法》执行;转出外省的,按国家相关政策执行。

享受退休待遇,医保要交多久?

缴纳年限需同时符合两个条件

新规特别明确强调,跨地区流动人员不得重复参保,不重复享受待遇,职工医保缴费年限不重复计算。

那么,新规对于在省内享受职工医保退休待遇的条件与年限如何规定?

据《暂行办法》,参保人员在本省各市参加职工医保的缴费年限互认,并合并计算为累计缴费年限。职工医保参保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缴费年限需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可享受退休待遇:

一是参加职工医保的累计缴费年限符合退休后待遇享受地规定的职工医保累计缴费年限要求。逐步统一全省职工医保缴费年限政策,累计缴费年限到2030年1月1日统一为男职工30年,女职工25年。

二是在退休后待遇享受地参加职工医保实际缴费年限累计满10年。

退休时累计缴费年限不够,怎么办?

有两种办法解决

如果到退休时累计缴费年限不够,该怎么办?

据《暂行办法》,参保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其职工医保缴费年限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可按规定选择按月或一次性缴费至规定年限。

新规就此统一缴费政策。退休人员补缴的缴费基数统一为上上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缴费比例按退休后待遇享受地职工医保单位费率。允许用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补缴。

新规同时统一待遇政策。按月缴费的人员,其按月缴费期间,享受在职待遇,不计发个人账户;缴满规定年限后享受退休待遇。一次性缴费的人员,缴费达规定年限后享受退休待遇。

此外,新规也允许缴费中途变更。退休人员原选择按月缴费,但在按月缴费期间,可申请一次性缴费。退休人员一开始不愿意补缴或无力补缴的,可先按规定参加户籍所在地居民医保,中途可按规定选择补缴。

跨区缴纳医保,在哪享受待遇?

可自由、自主选择

很多人职业生涯中跨了地区,在各地都有缴费,那该如何确定退休后在哪里享受医保待遇?

首先,《暂行办法》明确,不得将办理职工医保退休人员待遇与在当地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绑定;其次,《暂行办法》规定职工可按三个层次确定其退休后待遇享受地:

第一个层次:在最后参保地符合享受退休待遇条件规定的,在最后参保地享受职工医保待遇。不符合的,可选择在最后参保地缴费至规定年限后,在最后参保地享受职工医保待遇。

第二个层次:参保人在最后参保地的缴费年限不符合条件规定,也不选择在最后参保地缴费,但符合曾参保地的缴费年限规定的,可转回该曾参保地享受职工医保待遇。

第三个层次:参保人均不符合上述两点规定的,按照“从长”或“从户籍”的原则,可选择在参保人实际缴费年限最长的其他曾参保地或有参保缴费的户籍所在地缴费至规定年限后,在该地享受职工医保待遇。

也就是说,职工参保人是可以选择在最后参保地或曾参保地自由、自主选择的。

跨制度待遇如何衔接?

职工医保断缴设“等待期”

《暂行办法》规定的是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及二者间转接的政策,那么当职工医保中断缴费,会否自动转接为居民医保?《暂行办法》设置了“等待期”。

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在省内转移接续的,参保人员在转出地最后一次缴费的次月,仍享受转出地的职工医保待遇。在转移接续前连续缴费未中断的,参保人员在转入地参加职工医保后,自缴费次月起享受转入地的职工医保待遇,确保待遇享受无缝衔接。

如果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在转移接续前中断缴费3个月(含)以内的,参保人员可按规定办理中断缴费期间的职工医保费补缴手续,补缴后不设待遇享受等待期,缴费当月即可在转入地按规定享受待遇,中断期间的待遇可按规定追溯享受,且不得重复享受待遇。

如果职工医保参保人员中断缴费3个月以上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按各市规定执行,原则上待遇享受等待期不超过6个月。

(记者何雪华)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