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水湿化、APP精准定位、监测点监控……治理杨柳飞絮北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通过高峰期加强飞絮清理和丰富绿化树种等长短期相结合的方式治理杨柳飞絮现象。
今年飞絮预计有三次高发期
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翔介绍,北京的飞絮期一般从4月上旬开始,到5月中旬结束,大约40-50天,但并非整个飞絮期都漫天飘絮,飞絮量较大的高峰期只有20天左右。
根据预测,今年杨柳飞絮高发期预计将有三次,第一次在4月10日左右,主要飞絮树种是毛白杨,目前已经进入尾声。由欧美杨、垂柳等带来的第二次高峰期将出现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三次高峰在5月中旬,飘絮树种是欧美杨,主要发生在部分山区,对城区影响较小。
目前,杨柳树的森林蓄积量占全市总蓄积的42.2%,是北京乡土树木中名副其实的“王者”。然而,杨树柳树为北京带来优美环境的同时,飞絮也给大家增添了些许烦恼。
百处监测点监控杨柳飞絮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飞絮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想了不少办法。今年,全市在杨柳雌株分布较密的地区建立了人工监测点50处,远程视频监测点50处,对春季飘絮情况全程监控。市气象局通过气象数据,每天组织园林专家研判,两局首次联合发布了杨柳飞絮预测预报信息,方便市民防“絮”于未“飘”。
目前,全市已出动治理人员2.7万多人次,出动喷水、清扫车辆4000余台次,对35.7万株杨柳雌株进行了喷水湿化,整形修剪6.9万株,为了减轻高峰时段飘絮情况。
APP精准定位杨柳雌株
为了精准定位杨柳雌株,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制作开发了“北京飞絮防治APP”。APP把杨柳飞絮重点治理区域划分为网格,最小网格达到了50m×50m,仅五环内就有网格28万多个,精确到每一条街道、每一段路。
全市各区和有林单位的工作人员只需打开手机就可录入杨柳雌株的位置、生长状况等各项数据,为今后的治理工作提供详实的信息。目前柳雌株信息采集工作已经启动,助力飞絮治理事半功倍。
杨柳不能“一砍了之”
张志翔特别强调,治理飞絮不等于“消灭”飞絮,对于杨柳树绝不能“一砍了之”,飞絮治理也不能“一蹴而就”,要科学治理,长短结合,标本兼治。
在飞絮高峰期,要聚焦“治标”,根据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治理策略,最大限度降低飞絮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