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点,来来来,我帮你夹点菜!”“咱俩合用一个碗吧,反正一家人无所谓。”“你不够吃吧?来来来,我匀一点给你”……有人可能在进餐时无意中使用了对方的餐具,也有不少人因为想要照顾亲人朋友,用自己的餐具帮对方夹菜。这种用餐方法是否文明健康呢?
2月3日,南京市通报一起聚集性病例,有9人因家庭聚餐感染,波及8个家庭。疫情之下,因亲友聚餐导致感染新冠肺炎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也让餐桌上的卫生进入了疫情防控视野。同时,使用公筷公勺及分餐制,这个话题也重新被广泛关注。对此,中国饭店协会日前发布倡议,引导餐饮企业开展公勺公筷双筷健康行动,做绿色健康饮食习惯的倡行者。
而疫情防控期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对分餐、使用公筷公勺等绿色健康餐饮方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有调查显示,超八成受访者认为分餐更卫生,合餐可能成为舌尖上的“隐患”,传统的互相夹菜、合餐等很容易造成消化道疾病的交叉传染和传播。
疫情防控,让“分餐”成为绿色健康饮食习惯的新选择
所谓“合餐”是指多人合用一份或几份菜肴,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依然采取传统的合餐方式。“分餐”是指由厨师、服务人员或家人,把主食和菜肴分配到餐具中,供每一位就餐者独自享用。
早在2003年SARS期间,“公筷制、分餐制”就呼声高涨,中国饭店协会专门制定《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分餐制曾被很多餐厅采用,但很快又销声匿迹,合餐、互相夹菜的卫生陋习又回来了。2016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曾明确提出不浪费和分餐制。2019年启动的“健康中国行动”,再一次强调在集体用餐中应采取分餐制。
事实上,中国是乙肝、胃癌等肠胃疾病高发病率国家,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这些传染性疾病大都与“吃”相关,而合餐是很多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途径之一。
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张宏冰指出,传统的合餐制为健康埋下隐患,可使多种病毒、细菌在就餐者之间传播,比如幽门螺旋杆菌、感冒病毒等都可能在相互夹菜时不经意间传染给他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健康所教授杨月欣表示,吃饭时筷子上会沾有唾液,很多通过粪口传播(消化道)的疾病,如诺如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甲肝、乙肝、戊肝等,都可能在相互夹菜、公私筷混用中交叉感染和蔓延。
数据显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成人感染率超50%,80%-95%的慢性胃炎患者、70%的胃溃疡患者、95%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和89%的胃癌患者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副主任赵东兵表示,“幽门螺旋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人与人之间的口口传播或粪口传播,就餐时它可能通过唾液、通过我们使用的筷子以及一些不注意的方式进行传播。”赵东兵指出,共餐是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重要途径之一,倡导分餐制、使用公筷是有效降低和减少幽门螺旋杆菌的一个重要方法,为了家人健康,应采取分餐制,让幽门螺旋杆菌传播止于公筷。
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韩明表示,实行分餐制,不仅能预防和减少多种疾病交叉感染的机会,也可以按需提供餐食,减少食物浪费。餐饮企业可根据不同业态和规模,采用服务员餐桌分餐、上菜前分餐、自助餐、摆放公勺公筷等多种分餐方式。
分餐益处多多,更好守护我们的餐桌健康和文明
我国“合餐”的餐饮传统流传已久不易改变,讲究团圆的热闹氛围似乎也不适合分餐。调查中,许多人针对“分餐”提出的问题大多类似:担心家人不习惯公筷公勺;情感上觉得有些“不近人情”“生分”、不好意思提出来等。还有人担心,“分餐”会不会意味着“分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