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求简化业务流程手续,承办银行机构在疫情期间对新发放贷款、续贷和展期需求,加快审批进度,简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引导贫困户通过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等线上方式与村村通金融服务点申请贷款和自助还款。对受疫情影响的贫困户,可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办理业务,待疫情解除后,按程序补办相关手续,期间发生逾期的不纳入征信失信记录。”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司长苏国霞说。
在办理扶贫小额信贷业务时,各地充分发挥基层聪明才智,创新层出不穷。比如,为方便外出务工贫困户办理扶贫小额信贷展期,避免逾期,四川省通江县创新展期办理方式,实行远程公证、委托第三人办理。远程公证委托过程中,由人民银行、财政、扶贫、银行、法院等部门对其法律风险和可行性进行评估研判,借款人通过微信远程视频委托受托人代为前往银行办理,公证机关、银行机构业务人员全程见证并录音录像,现场出具公证书交由银行办理业务。截至目前,通江县通过远程公证委托方式累计办理68笔共224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展期业务。河南省濮阳中原村镇银行充分依靠村两委、驻村扶贫工作队,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了解贫困户的贷款需求。濮阳中原村镇银行工作人员携带办公机具,前往濮阳县30余个村,为60余个贫困户现场办理了贷款申请。
严控信贷风险
延长了还款期限,简化了流程手续,信贷风险如何防控呢?
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银保监会要求做好扶贫小额信贷数据录入管理,及时与承办银行机构开展数据信息共享比对,加强实时监测分析,全面掌握年内到期贷款金额比重、区域分布。对受疫情影响严重、还款压力较大的重点地区,持续予以关注,加强业务指导,切实防范信用风险。
以四川省蓬溪县为例,蓬溪是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非贫困县,共有贫困村83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1875人。该县在化解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方面,积极创新优化政策宣传、贷款处置、金融服务、就业促进“四大举措”:一是协助还款一批。对有能力且有还款意愿的对象,由乡镇统筹,主要采取委托代办、金融机构上门服务等方式。对确因特殊原因需要在银行网点当面办理的贷款业务,在确保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由金融村官协助金融机构分流办理。二是保险赔付一批。对因追偿无偿、确已形成损失的贷款,按照保险公司、承贷银行、县委政府三方签订的扶贫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协议约定确定各方权责,按7∶1.5∶1.5的分担比例及时做好理赔工作。三是及时续贷一批。对于产业发展处在关键时期仍需要资金支持的贫困户,由贫困户自愿提出续贷申请,乡镇汇总后,根据疫情实际灵活选择线上(线下)方式办理相关业务,保证贫困户生产发展资金需求不受疫情影响。四是灵活展期一批。疫情期间,对于因疫情造成出行不便暂时无法线上偿还到期贷款的贫困户,县脱贫办会同县金融机构,探索运用灵活展期机制,对此类到期贷款及时展期,展期时间视地域疫情情况决定,最长展期6个月,展期相关手续待疫情解除后补办。截至目前,蓬溪县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5998.82万元,贷款余额5604万元,逾期金额8.7万元,逾期率0.16%,逾期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苏国霞表示,国务院扶贫办将做好工作衔接和组织协调,充分发挥扶贫小额信贷作用,帮助受疫情影响贫困户尽快恢复生产、实现稳定脱贫,助力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